(三)
建中国近代史基本叙述框架的建构
分科治学、学科细分是现代学术的特点,但历史学有“综合”“贯通”的内在要求, 革命史家更首重历史的整体框架建构。革命史学对近代史阐述体系的建构从延安时 期即已开始。范文澜于1947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以丰富的史料,生动而又严谨的笔触”解释了毛泽东提出的“两个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典范之作。但范著为个人撰著,编著过程中存在时间紧迫和史料难得的困难,读者对象又主要为干部,体例也一时难以完备,不能完全适应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情况。新政权建立之初,确立中国近代史的统一叙述框架,尤其是依此编纂近代史教科书教育年轻 一代,是事之必然。
1954年,胡绳发表《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提出了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基本框架。这一框架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第一,中国近代史开端于1940年鸦片战争; 第二,中国近代史下限为1919年五四运动;第三,这80年历史以太平天国、戊戌维新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三次革命高潮”为主线。这篇文章引发了为期三年的“中 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不过,胡绳在文章中提出的建议即是最后的结论。
1.中国近代史开端于1840年鸦片战争
以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有近代史论著出版以来,就是广为接受的时间分期。1920年代出版的李泰棻《新著中国近百年史》和孟世杰《中国最近世史》,均以1940年作为“近百年史”或“最近世史”的开端。到1930年代,鸦片战争开端说影响渐广,而且这一观点为持革命史观和持现代化史观的学者所共享,可见民族主义议题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优先性。
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不仅是学界的共识,而且经革命领袖认定,事实上也没有讨论空间。毛泽东说:“自从1840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撰写的碑文也明确说“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因此,当时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教材编写组组长的胡绳在上引文章中把这一点作为既定前提。刘大年也说:“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 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最为重要的政治史)以鸦片战争为划分标志,是对历史大变动节点的正确把握,在学术上完全站得住,至今仍是最为广泛接受的中国古代史与中国近代史 分期点。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故本网对其真实性不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网站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