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奔跑中国”2019广州马拉松赛刚刚在欢笑和汗水中圆满结束,30000名跑友临江而跑,不仅将广州的城市美景尽收眼底,也在奔跑的同时感受广州这座历史名城厚重的文化积淀和现代化发展。与此同时,另外一场关于“创新”的马拉松早已悄然开跑,与广马选手共同在“奔跑中国”的路上奋勇前进。
坚守基层环卫工作,他不忘创新
1993年,颜柏青因缘际会成为了黄浦区的一名垃圾收运工。从此,他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一份工作坚守二十余年,不忘初心。
清晨5点多起床,早上6点就要到岗,每天要跑80个垃圾收运点,将垃圾装车送走,日均收装垃圾量20余吨,这是颜柏青每天要完成的工作。
作为一名基层环卫工人,颜柏青负责的是黄浦区最繁华、垃圾量最多的路线。跟车收运,颜柏青每天要和20余吨垃圾打交道,一年四季,垃圾堆里散发出又馊又臭的味道,即便隔着口罩都能闻到,颜柏青从不在意。除了完成垃圾收运工作,颜柏青还坚持每天打扫各个垃圾收运点,把垃圾桶清洗放齐。
二十多年来,颜柏青风雨无阻、从无怨言,上班从不迟到早退,从不请事假;车队每有临时保洁任务,他都主动请缨出车;垃圾量多时,他更是主动加班加点;同事家中有急事请假或生病,他都主动顶班;同事家中有难事,只要用得着的,他都会主动前去帮忙;同事生病住院,他知道了也会前去探望。
不仅如此,作为老前辈,颜柏青更是环卫行业难得的复合型人才,创新是颜柏青的标签。工作之余,颜柏青积极研究改善机械作业、创新工作方法,并鼓励身边的同事一起研究、改良,努力提高机械作业的效率。环卫垃圾运输车辆的污水滴漏问题一直是作业车的“老大难”,不仅影响路面整洁,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2012年,颜柏青带队自主设计的改良式污水盖正式投入使用。借助机械化、专业化作业,环卫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十多年的坚守,颜柏青见证了广州城市面貌的变化。他说:“作为一名基层的环卫工人,我的一举一动既不惊天动地,也无需面临生死抉择,我只用最温暖的感受去抉择,用最宝贵的价值来衡量,作为党员,不忘初心,脚踏实地。”
躬身一线、实干创新。颜柏青将继续在这场人生的马拉松上奋力奔跑。
从创新到实践,他跨越“死亡之谷”
2009年,于广平博士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工作。两年后,为加快科技成果在区域行业的落地应用,研究所与广州市政府在南沙区联合成立广州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分所。
听到这个消息,于广平非常矛盾。一方面,沈阳的研究经费充足,工作熟悉,南下广州,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另一方面,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发达,广州分所的设立,是其科研成果在珠三角地区“落地生根”的绝好机会。几经思考,于广平毅然决定申请参加广州分所的建设,告别父母和太太从沈阳只身来到广州。
然而,满腔热血遇到的却是接踵而至的难题。由于研究所地理位置偏僻,建所之初条件十分艰苦。
回忆起那段时光,于广平记忆犹新:“我记得第一天来报道的时候,整个办公室只有一张办公桌,我们没有电话,没有电脑,更没有网络条件。”
虽然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广平和同事们的基础生活问题得到了解决,研究所的基本科研条件也很快建立起来。但在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过程中,于广平还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巨大的压力笼罩在于广平心头。
科研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一直是一项世界性难题。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过程,也被业界称为“死亡之谷”。从论文到应用,从研究到市场化,跨越不了这个“死亡之谷”,创新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率就等于零。
在面向市场的过程中,虽然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但于广平还是遇到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作为技术专家却在拜访企业时吃到闭门羹,在合作洽谈中碰到钉子。面对困境,很多同事选择了回到本部或者跳槽,甚至妻子也心疼的劝说他放弃,但于广平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选择了坚守。
几经碰壁,于广平反复总结经验教训,最终用他的真诚和专业态度敲开了一家印染污水处理企业的大门。于广平带领团队前往环境恶劣的污水处理厂一线展开了长达近一年半的调研、研发工作,研发技术方案在反复修改了28版之后,终于获得了企业和行业的认可,成功跨越了“死亡之谷”,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落地。
如今,于广平团队的科研成果已在全国数十家企业落地,并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过5亿元,帮助企业新增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推动了纺织等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十年间,于广平用自己的坚守实现了一直追求的梦想。在创新这条马拉松路上,于广平还将继续努力奔跑。
科技创新,他勇夺世界冠军
在2019年8月举办的第四十五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小将胡耿军表现优异,作为国家队里年纪最小的选手之一,他与队友一路劈波斩浪,一举夺得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的金牌,打破了我国在该项目上金牌“零”的突破,改写历史。
出生于广东普通农村家庭的胡耿军,今年刚满18周岁,是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2016级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胡耿军从小在农村生活,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则是一边务农一边打零工贴补家用,省吃俭用供他读书。父母身上勤奋和踏实的品质深深影响了胡耿军,为了早日能为父母分担家庭压力,胡耿军一直梦想有一天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2017年11月,胡耿军在班主任的介绍下,参加了学校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集训队的训练,移动机器人深深吸引了胡耿军。
“当时我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初学者,所有东西都是从零开始。”面对成熟的移动机器人玩家们,胡耿军奋起直追。他通过网络翻译软件自学英文编程资料,有不懂的地方,就向教练和师兄们请教。平时训练要用到机器人,因为设备有限,胡耿军就在别人休息的时候和机器人“死磕”,平均每天训练超过12个小时。
正是秉持着这份执着和勤奋以及对科技创新的浓厚兴趣和脚踏实地的坚持,胡耿军一路闯关晋级,从市选拔赛到国家队选拔赛,最终与搭档以国家队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了第四十五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入场券,并在这个被业内人士视为最高殿堂的竞赛中获得金牌。
“专业学习让我们离梦想越来越近,在青春时代,我们要奋斗起来,不给自己留下遗憾。”从移动机器人新手到世界冠军,技能改变了这个农村孩子的命运,而一路走来脚踏实地的勤奋与坚持更是胡耿军在科技创新路上不断挑战自我的动能。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在科技创新马拉松的路上,胡耿军才刚刚开始起跑,未来还有更多无限可能在等待着他去拼搏、去创造。
坚守、创新、奋斗,他们用自己的人生诠释着马拉松精神的价值,“奔跑中国”的创新之路,没有终点。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故本网对其真实性不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网站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