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现今各类专业期刊和综合性期刊林林总总的情况不同,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期刊的数量屈指可数。不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史学具有重要地位,与其他学科相比,那时史学杂志的数量已不算少。1951年创刊的史学期刊有《新史学通讯》(《史学月刊》的前身)、《文史哲》和《历史教学》;《历史研究》创刊于1954年, 《史学集刊》创刊于1956年,《安徽史学》的前身《安徽史学通讯》创刊于1957年,《史学史研究》创刊于1961 年,《中华文史论丛》创刊于1962 年。在这些期刊中,《历史 研究》是史学研究的引领者,也是开展学术争鸣的主要场所,影响力超出史学界也超 出学术界。综合性期刊如《学术研究》《江海学刊》《江汉学报》《新建设》,以及各重 要大学的学报经常登载近代史研究论文。除期刊外,报纸尤其是《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文汇报》的史学版或学术版,也是发表中国近代史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
(二)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
1949前后的中国近代史研究面貌全然不同。1949年后,唯物史观指导下的革命史学由边缘走向中心,由异端变为正统,在很短的时间内,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便全面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绝对支配地位。
1951 年 2 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说:“近两年来,随着人民大革命的胜利,全国 学术界已经开始自己的革命。这个学术界革命开端的特点,就是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从根底和极大规模地破坏了历史的唯心论和历史的神秘主义。” 7月28日中国史学会成立,郭沫若会长在致辞中称,新中国史学界“在统一的组织领导与集体努力之下,已为今后的史学建设工作摸索出了一个方向”,即由唯心史观转向唯物史观,由个人研究转向集体研究,由名山事业转向群众事业,由贵古贱今转向注重研究近代史……。 长期在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从事史学研究的职业史家,或主动或被动、或真诚或应付 的进入思想改造过程,像陈寅恪那样置身潮流之外的著名学者只是个例。兹以“解放前在国民党统治区研究近代史有专门、目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续进行研究工作的” 8 位史家在1950 年代发表的文章为例,说明马克思主义指导确立之迅捷。邵循正:《一九○五年四月中国工人反抗帝国主义资本家的斗争》《一八四五年洋布畅销 对闽南土布江浙棉布的影响》《辛亥革命前五十年间外国侵略者和中国买办化军阀官 僚势力的关系》;罗尔纲此时发表的文章仍以考据为特征,但选题可见时代性,如《太平天国与天地会关系的问题》及两篇续文《“李秀成自传原稿”所记向太平天国提出平分中国阴谋外交的侵略者和时间的笺证》《浙东起义佃农参加太平天国》;严中平:《一八六一年北京政变前后中英反革命的勾结》及续篇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故本网对其真实性不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网站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