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历史

徐秀丽丨中国近代史研究 70 年(1949—2019)

2019-06-02 来源: 网络投稿 作者: 亚纶
摘要:在史学领域,中国近代史是比较敏感的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领域,鸦片战争的研究就曾引起最高层的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及其所办杂志是这个领域的核

三、回顾和展望

从 20 世纪前后起步到目前,中国近代史研究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已经是历史 学的重要分支,已经具有完备的学术体制和强大的研究队伍,学术成果层出不穷。新中国70 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在积累丰富经验的同时,也有许多沉痛教训。学术的本质在于不断探索,它不会有终点,也不可能尽善尽美。笔者相信,在开放而有纪律的学 术环境下,中国近代史研究将在探索和争论中不断向前推进。

(一)

致力于建立相对独立于政治的中国近代史学

中国是一个非常强调史学资治作用的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及其胜利后 建立的新政权,在指导思想、价值理念、治国方略等方面迥异过往。通过对近代史的研究,阐述革命的合理性及其致胜之由,是史家应该承担的责任。但如果历史学成为宣传甚至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其结果必定是消解自身存在的基础。“文革”前的政治运动一波接一波,学术被政治大面积覆盖,其结果不但是正常的学术讨论无法开展,研究空间也越来越收窄。虽然革命史范式的建构者主观上也想把“社会生活、经济生 活和文化”纳入叙述框架,但“主线”光亮太强,结果一定是“辅线”的若隐若现,以致不见。“八大事件”已经严重限制了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领域,八大事件中又以“三次革命高潮”为核心,强调阶级斗争的现实政治投射到历史研究领域,又让“主线”内容一再删减。现实有多复杂,反映过去的历史就有多复杂,只有线甚至只有点,肯定不是历史的真实反映。可以说,“文革”前的近代史研究已经病入膏肓。“文革”当中,历史沦为 政治的奴仆,作为学术的史学走入死胡同,差点在“火热”中灭亡。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近代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但突破了政治史、革命史的单线叙述,理论方法也超越了单一模式,进行了广泛的探索。改革开放以来,近代史研究的热点议题与时代相呼应:重视经济建设的现实,提升了对现代化进程的研究兴趣;进入和平与发展时代,对改良的评价有了不同的角度;现实中社会组织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商会为代表的近代民间组织在研究中权重加大;应对灾荒,历史可为殷鉴;女性角色多元,历史研究中的女性样态遂多姿多彩……。或许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会宽容度加大之后,学者可以按照性之所近和资料便利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还可 以“将研究重心转向具体的中下层机构、群体、人物和事件,即司马迁所谓‘见之于行事’”。李伯重观察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史学对现实政治“问题”的路径依 赖逐渐弱化,“正在走向依照学科发展自身规律而发展的道路”。 社会经济史学如此,历史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亦如此。动辄牵动整个史学界的大讨论已不多见,更加专业的中小型研讨会则层出不穷。这种状况难免令人感觉史学研究没有“热点”,然而,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学术研究,更多地尊重学术的独立性,用学术态度和学术话语回应现实 问题,应该是一个成熟稳定的社会中学术演进的常态。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故本网对其真实性不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网站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18/22   首页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尾页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