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历史

徐秀丽丨中国近代史研究 70 年(1949—2019)

2019-06-02 来源: 网络投稿 作者: 亚纶
摘要:在史学领域,中国近代史是比较敏感的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领域,鸦片战争的研究就曾引起最高层的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及其所办杂志是这个领域的核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在2018 年纪念改革开放40 周年之际,已 经发表了大量论著,对近代史各分支学科都进行了综述和总结。因此,本文只拟在宏观层面上关注几个特别重要的问题。

(一)

近代史学界的思想解放

历史领域是极左思潮的重灾区。显然,史学要向前发展,首先必须清理积弊。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引发了全面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史学界的拨乱反正、让史学研究重回学术轨道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同时,一些著名学者通过对史学领域的反思和批判,成为推动全社会思想解 放的健将。

最重要的“拨乱反正”在于区分学术和政治,恢复历史学的学术性。1979 年第11 期《历史研究》发表了黎澍的《中国社会科学三十年》一文,他提出三点教训:第一,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坚持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或从任何主观愿望出发;第二,必须尊重辩证法,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反对把它简单化、绝对化、公式化;第三,必须按照科学本身的规律来对待科学。他在随后发表的文章中,对革命史学 的工具性运用做了回顾和检讨,结论是: “历史科学愈是正确地揭示历史发展的真实过程和客观规律,愈是真实地反映中国历史的丰富内容和诸多特点,就愈能为中国建设 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探索提供帮助,愈是对我们的事业有利。”

1970年代末和 1980 年代,在思想解放潮流下,史学界发生若干学术争论,包括历史发展动力问题、农民战争评价问题、历史创造者问题。

在阶级观点笼罩一切之时,史学界大多数人主张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前文曾述及1954年关于近代史分期的讨论,胡绳主张以阶级斗争作为分期标准,范文澜、孙守仁提出以社会主要矛盾性质变化为标准,金冲及提出以社会经济表征和 阶级斗争表征相结合作为分期标准,结果胡绳的意见胜出,理由是反帝斗争也是一种阶级斗争,而在近代中国,上层建筑某些方面的变化比经济基础的变化更为猛烈,即阶级斗争具有超越民族斗争和经济活动的重要性,三者不能并置。1979年,戴逸发表文章,提出不能用阶级斗争代替一切,生产斗争、民族斗争、科技发展都是阶级社会发展的伟大动力,他提出推动历史前进的直接的主要动力是生产斗争。 这一主张得到广泛支持,有学者进一步申论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刘大年同意“人类社会发展前进,归根到底,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前进”,但“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前进,不能自然而然地改变历史,要通过阶级斗争、伟大的革命运动来变革历史”。 到1980年6月,已有近百篇文章讨论这个问题。 这一时期对生产力的研究形成热潮。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故本网对其真实性不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网站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13/22   首页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尾页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