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9岁的宁允展从铁路技校毕业,进入当时的四方机车车辆厂(中车四方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从事自己喜爱的车辆钳工工作,一干就是24年。
2004年,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引进时速20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产品进入试制阶段,转向架上的“定位臂”成了困扰转向架制造的拦路虎。如果把高铁列车比作一位长跑运动员,转向架就是它的“腿脚”,而“定位臂”作为转向架上构架与车轮之间的接触部位,相当于人的“脚踝”。高速动车组在运行时速达200多公里的情况下,定位臂的接触面要承受相当于二三十吨的冲击力,定位臂和轮对节点必须有75%以上的接触面间隙小于0.05毫米,否则会直接影响行车安全。
宁云展精心研磨“定位臂”。图片来源:山东文明网
在国内并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操作技术经验的情况下,宁允展主动请缨,挑战这项难度极高的研磨技术。扎实的基本功加上夜以继日的潜心琢磨,仅用了一周时间,宁允展便掌握了外方熟练工人需用数月才能掌握的技术,成为中国高铁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第一人,被同事们戏称为“鼻祖”。
然而随着高速动车组进入大批量制造阶段,传统的研磨方法已经跟不上生产节奏。宁允展开始琢磨如何改进工艺,使定位臂研磨变得既好又快。反复试验研究了近半年后,宁允展发明了“风动砂轮纯手工研磨操作法”,采用分层、交错、叠加式研磨手法,将定位臂接触面织成了一张纹路细密、摩擦力超强的“网”。这一研磨法不仅将研磨效率提高了1倍多,也将接触面的贴合率从原来的75%提高到了90%以上,这项绝技使长期制约转向架批量制造的瓶颈难题得到破解,为高速动车组转向架高质量、高产量的制造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时看到师傅们的手法那么熟练羡慕极了,就想着早点把他们的本领学到手,不辜负他们的期望。”带着这股子痴迷劲儿,宁允展很快就能像模像样地干点电焊活了。宁允展之后的很多发明创造也正是得益于这手过硬的电焊本领。
宁云展精心研磨“定位臂”。图片来源:山东文明网
宁允展在工作车间。图片来源:山东文明网
除了电焊,宁允展还自学了机加工、电脑绘图等多样技能,他告诉记者,只有多掌握一些手艺,才能将他们融会贯通,想出更多解决难题的好点子。全面的技能加上好学钻研的劲头,宁允展主持的课题频频获得公司优秀攻关课题和技术革新课题奖项并被广泛推广应用,他设计制作的工装很多也都用到了现场生产:动车组排风消音器、动车攻丝引头工装、动车定位臂螺纹引头定位工装、动车空簧孔防护、动车踏面清扫器座螺纹引头工装、制动夹钳开口销开劈工具、动车组刻打样冲组合与划线找正工装、地铁差压阀组焊工装……其中,“轨道车辆构架空簧孔防护装置”、“350公里速度等级克诺尔夹钳开口销开劈工具”等2项发明还获得了国家专利。这些发明每年能为公司节约创效近300万元,为企业的精益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眼要盯紧、手要稳住、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定位臂研磨工作要一气呵成,中间不能停,这是宁师傅经常教导我们的。”现在已是班组带头人的徒弟徐泽琨很佩服宁允展的高超技艺以及他悉心传授的“工匠”风范,他告诉记者,别看宁允展平日里话不多,带徒弟的时候却是叮嘱很多。除了教授技能外,宁允展还会格外强调安全操作,护目镜、耳塞都要求戴好,防止徒弟受到伤害。徐泽琨告诉记者:“工作之余我们是经常和师傅开玩笑的,但是只要一开始工作,师傅马上就跟变了个人似的,非常认真,他说工作是不能开玩笑的。”
也正是秉承着这种认真对待工作的精神,宁允展创造了连续十年定位臂研磨无次品纪录,成为了徒弟们非常敬佩的好老师。
宁允展取得今天的成绩只得益于两个字——“爱好”。
宁允展与记者交流工作感悟。图片来源:山东文明网
在宁允展的家里有一处“小作坊”,由一台家用机床、电焊机、打磨机以及其他多种工装组成。这是宁允展平时下班后在家里的“活动中心”。“经常是吃完晚饭就看不见他人,一准是去‘加工作坊’了。”宁允展的妻子于文燕一度对丈夫的“工作狂”状态颇有微词,“我经常说他非得累死不可,上班八个小时对着机器还不够,回家还要捣鼓,经常一干就干到晚上八九点。劝他下班了就休息休息,可他总说不累。”
“像我们这种干技术活的就得多练,基础功一定要扎实才行。”对于妻子的不解,宁允展总会给出这样的解释。不过为了不打扰左右邻居休息,宁允展也给自己立了九点就必须收工的规矩。
“其实有时候我也挺佩服他的,40多岁的人了,还能那么好学。”虽然有不解,但于文燕对丈夫还是有着深深的敬佩。她告诉记者,有段时间宁允展为了学习电脑绘图,跟“着了魔”似的,下班回家就开始研究绘图软件,跟着教科书进行操作,有时甚至连女儿近在耳边的呼唤都听不见。“两耳不闻窗外事”,于文燕有些无奈地笑着说。
“如此勤劳的工作不会很累吗?”
“踏踏实实地工作是工人的本分。”回答完记者的最后一个问题,宁允展便转身进入工作车间开始忙碌于他的工作。
- 资讯
- 体育
- 娱乐
- 汽车
- 房产
-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