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社会万象

北京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81.5岁肿瘤系第一死因

2014-04-16 来源: 京华时报 作者:
摘要:原标题:北京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81.5岁 肿瘤系第一死因公报数据昨天上午,市卫计委对外发布了《2013年北京市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13年全市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了81.5岁,恶性肿瘤仍是市民死
原标题:北京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81.5岁 肿瘤系第一死因

公报数据

  公报数据

  昨天上午,市卫计委对外发布了《2013年北京市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13年全市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了81.5岁,恶性肿瘤仍是市民死亡的第一原因。此外,虽然卫生资源配置总量继续增加,但服务压力仍有加大。

  市卫计委负责人表示,未来,北京市计划对口支援周边地区,提高周边地区的医疗水平,帮助他们解决当地的需求,进而分流进京治疗的患者,解决北京市“看病难”的问题。

  □疾病比例

  恶性肿瘤仍是第一死因

  据了解,国际上一般用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人均期望寿命反映居民的健康状况。《公报》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市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81.5岁,较2012年增加0.16岁。高于全国平均期望寿命5至6岁,较北京市十年前增加了近2岁。

  此外,户籍居民孕产妇死亡率为9.45/10万,婴儿死亡率为2.33%,也继续保持了全国先进水平。

  《公报》显示,在疾病谱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问题更加突出。2013年,全市居民前五位死因疾病分别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占到了全部死因的87%。市卫计委表示,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北京市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主战场。

  此外,2013年,全市各类传染病报告病例117875例,报告发病率下降至569.64/10万,报告死亡率上升至1.15/10万。去年,传染性疾病死亡237人,在死因顺位中降至第十位。

  市卫计委同时提醒,甲乙类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报告死亡率均在前五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医疗服务

  急救呼叫满足率87.4%

  《公报》写明,去年,北京市院前急救服务继续提升。2013年,进一步健全院前急救网络,全市新建及调整急救站21个,累计急救站达到272个;全年总出车超过60万次,急救呼叫满足率为87.4%。全市120及999急救网络,共接诊56.8万人次,较上年增加1.1万人次,增加2%。

  2013年,全市医疗机构(含诊所、医务室和村卫生室)诊疗人次数达20491.9万人次。其中,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总诊疗人次数达4745.7万人次,占到总接诊人数两成多。今后将加快推进社区首诊制试点,加大基层医保报销比例。

  《公报》显示,居民平均就诊次数由上年的8.9次,增加到2013年的9.7次。同时,医师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从上年的10.3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10.8人次。

  中医类医院同比增长12.9%

  2013年,全市医疗机构(含诊所、医务室和村卫生室)诊疗人次数达21882.5万人次(含驻京部队医疗机构),出院人数达291.5万人次(含驻京部队医疗机构)。与2012年比较,诊疗人次数增加2144.0万人次,增长10.9%;出院人数增加22.2万人次,增长8.3%。医疗服务增长率约是我市常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4.41%的两倍。

  相对综合和专科医院,中医院服务利用的增幅更大。2013年,中医类医院共有158家,比上年增长12.9%;实有床位 17361张,增长11.7%,占全市医院实有床位数的18.0%;门急诊人次3187.5万人次,增长17.9%;出院人数28.4万人次,增长17.2%。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医门急诊服务总人次达4713.37万人次,较2012年增长21.34%。

  市卫计委介绍,这表明北京市居民对中医服务的需求增加,北京市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有了新的进步。

  □医疗费用

  北京地区卫生投入逐步提高

  据介绍,卫生总费用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用于卫生服务所消耗的资金总额。因去年的相关数据仍需统计,市卫计委以2012年的数字做了趋势分析。2012年,北京市卫生总费用筹资总额为1190.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73%,增长速度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2012年北京市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达6.66%,比2011年上升0.64个百分点,为有测算数据的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说明北京地区全社会对卫生的投入水平逐步提高。2012年北京市人均卫生总费用5750.79元,人均筹资水平高于其他直辖市,且在全国也处于领先水平。

  药费比重略有下降

  《公报》提出,2013年,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393.3元,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18495.9元。去除物价上涨因素,与上年同期比较分别上升5.1%和3.7%,均低于同期全市人均GDP(去除物价上涨因素)5.6%的增速。

  此外,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155.3元,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5433.9元,与2012年同期比较分别上升0.9%和12.1%。其中社区住院费用增加的原因与分层就医、社区加强康复护理、患者疾病构成变化、住院时间延长有关。

  2013年,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药费占医药费用的比重分别为62.1%和33.8%,药费比重同比均下降3.1个百分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和住院药费占医药费用比重分别为84.9%和43.4%,药费比重也略有下降。

  □破解看病难

  措施1

  分流大医院患者

  市卫计委副主任钟东波表示,随着人口向郊区转移,要进一步强化郊区县和新城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北京市三级医院的服务压力大,政府将通过医联体、医保调整等将优质资源纵向移动。通过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分流大医院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患者;通过发展康复护理体系,分流大医院的长期压床病人,实现急慢分治。

  针对外地就医人员增加的问题,钟东波介绍,目前北京各大医院的外地患者非常多,河北、内蒙古、山东、山西、河南周边五个省份的患者占到56%;其中河北省的患者最多,占到四分之一,协和等大医院的外地进京就医患者达到六成。钟东波表示,未

  来,北京加强和周边省市的合作,进行医疗对口支援的工作,进一步推动医疗资源均等化,减少各省差距。“不仅能帮助他们解决本地市民的需求,还可以帮助北京分流就医的患者”。

  措施2

  放宽社会办医条件

  《公报》显示,去年北京市社会办医快速发展。2013末,全市社会办医3735个,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37.47%;全市有公立医院632家,其中民营医院374家,占59.2%。2013年,全市新批准设立医疗机构425家,其中社会办医疗机构372家,占87.5%;新增加39家医院,其中民营医院34家,占87.2%。2013年,社会办医机构实有床位占比17.15%,诊疗人次占比11.42%。

  钟东波表示,社会办医、社会资本注入医疗市场,也是分流特需病人、缓解大医院提供基本医疗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他举例称,私人诊所的建立可以缓解大医院的医疗压力。为了加快、增加私人诊所的建设,在保证医生资格的基础上,可以去除一些不必要的审核条件,简化并加快审核程序,并动员多部门联动给私人诊所发展创造条件。

  措施3

  计划提高医护人员待遇

  钟东波介绍,公立医院是政府办的公共服务机构,提供的特需服务量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近年来,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化,是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公立医院包括医生也愿意提供特需医疗,从而在经济上得到一定的补偿。

  他介绍,今年北京市将公立医院特需医疗服务情况纳入绩效考核,特需服务不得超过10%。政府方面,将相应为医护人员的待遇做出调整,调动工作积极性,使得“特需”不再被医院方面所需要。

  本版文/京华时报记者龚棉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