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战争题材永远都能吸引眼球,但中国这类反映战争题材的影片和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的关注却有限,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克拉克:有一个好题材是不够的,还要用合适的方式拍它。比如,中美关系的电影,如果只是让两个人不断地谈话,就会非常无聊。反之,如果是类似爱丽丝这样的电影,沉重题材,讲述方式却很轻松,观众就会喜欢。手段很重要,如果你选了一个像大屠杀这样很多人都拍过的题材,就要确保你的拍摄方式与前人不同。
南方周末:你拍片过程中遇到过资金问题吗?
克拉克:每天都有资金问题。现在互联网给纪录片制作者很棒的机会,资源非常多,也有很多投资人在上面找可投资的项目。不过一个现实是,我在这个圈子很久了,很多人认识我,所以如果一个25岁的年轻人和我同时申请一笔资金,即便他比我还有才华,拍的东西比我好,我也会比他先拿到钱,只是因为我比较资深,别人会觉得我比较可靠。
不过,接下来的关于“一带一路”的项目,需要到世界各地去拍摄,是个大项目,获取资金对我们来说是一项挑战。
南方周末: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怎么平衡预算和影片的内容质量?
克拉克:永远不要在影片质量上打折。你拍的片子要和上一部一样好。大家的记忆都很短暂,没人会记得你10年前拍过的东西。假如你的资金有限,只能做7个故事,而你有10个很棒的点子,那么勇敢一点,把那3个抛弃,把剩下的7个做到最好。一旦你放弃影片的质量,你就失败了。
南方周末:你遇到过投资方想在影片中植入广告的情况吗?
克拉克:没有。主要是因为我比较强硬。如果他们要那么做,我就会终止整个项目。那毕竟是我的名字,我的声誉,我不能随便毁掉。我不是有钱人、可以自己掏钱拍电影。我需要找投资,能靠的只有我的好名声,以及影片的质量。一旦我开始做广告,那么我在电影圈就混不下去了。
南方周末:在你2011年的纪录片《养猪农场》中,你和连环谋杀犯建立了交情,所以能得到独家的一手资料。这对纪录片很重要。你取得采访对象信任的技巧是什么?
克拉克:我跟你讲个故事:我在纽约的时候,住的地方正好靠近公车的首发站,而我永远是公车上的第一位乘客。每次,第二个上车的乘客总爱过来和我坐一起,和我聊天。我发誓我从来没有邀请过他们,但他们就是爱来和我聊天。可能因为我是一个很好聊天的人,我长得一点都没有威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