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中国梦——笔尖下的伟大中国》行走多彩贵州系列报道•毕节试验区特色农业篇之一
本报记者 李才武 刘世艳
如果在路边搭个棚做点小生意,就梦想这个小棚能够变成物流中心集散基地,这个起初搭棚做小生意的人,一定是个“疯子”!;但是,我们说,鸿鸪之志,燕雀安知?
如果把大家看来都不可能做成的事,不但做成了事,而且还做成了大事,这个人不但是个“疯子”,还是个奇才,更是“鬼才”;在市场经济风起云涌,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时候,勇者得先,但智者胜!
如果这个人奋力的爬到核桃树上,奋力的去摇下核桃,让大家都弯腰去捡,最后大家捡核桃都捡累了,不再抢着去捡了,剩下树上一大堆核桃,任他去摘的这个人,他不但是个“疯子”、“傻子”,还是个天才;因为,懂得去摇核桃给众人捡的人,是这个什么都很现实的世间,“最憨”,但其实也是最聪明的人。
在很多时候,在很多人看来是“疯子”的人,他们创造着奇迹,推动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当“疯子”不疯的时候,人们才发现,“疯子”成为常人所不能及的“老板”——而事实上,这样的“老板”,他不是做私生意为了满足自身财富欲望的老板,他们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的企业家。
“疯子”,善于创造奇迹,并达到常人难于达到的高度——孙善达,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创造奇迹的“疯子”,作为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龙凤村的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民,他带领当地农民创造了从一穷二白到走农业产业专业化道路,实现集体创富的奇迹。作为中国乌江流域黔西北山区的一个农民,他创造了中国南方马铃薯产业实现品牌发展的神话,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撒拉溪镇一个小小的叫做龙凤村的传统山村,他和他带领的鸿智达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的一群农民,打造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特色农业超常发展的龙凤传奇!
————记者采访手记
上级领导考察龙凤村马铃薯基地
近几年来,生意难做,不少人在痛喊!在经济寒潮当中,在农村,有没有生意好做的地方?回答是,有!这个地方就在贵州省毕节市的七星关区撒拉溪镇,在一个名叫龙凤的小山村,一个名叫孙善达的黔西北大汉,带领他的农民兄弟姐妹和他们的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走出了一条农产品专业化发展的康庄大道!
起起伏伏的“猫坡地”边上,长满了荆棘和灌木随处可见,放眼望去,那些褐黄色的砂壤土在沉默。在这些砂壤土上,年复一年,生长着一年一季的包谷,收获时节,农人们默默地从包谷杆上收获那些微薄的希望……
这里是贵州毕节喀斯特大山腹地的七星关区撒拉溪镇的龙凤村,历史上一个贫困得同样让人发指的贫困村。对于这片贫瘠的土地,老天却格外开恩,这里出产的马铃薯个大色鲜,集贵州喀斯特农产特征为一身,品质极为上乘,为中国南方马铃薯中的上品。但是,当地人并不懂得什么叫作喀斯特农产,更不懂得什么叫作市场经济。后来,是一个“疯子”,划开了一道弧电!
玩撒拉溪洋芋坨坨?孙善达真的“疯了”!
站在龙凤村的砂壤土埂上,眼望着对面山那公路上来来往往运输炮弹般的锌罐的东风车而黯然神伤。那是从邻县的赫章县运出到贵阳青岩等地用于土法炼锌的产品,那个时候,赫章的乡镇企业还在红红火火。作为龙凤村的一个普通农民,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黔西北汉子,那些年月,在乡邻们看来头脑鬼精灵的孙善达一时间还没有想到,在他身下的这些砂壤土里生长着的当地人叫作“洋芋”的马铃薯,竟然是能够使成千上万的龙凤村山民和撒拉溪人民脱贫致富的“绿色矿石”。而孙善达这个也曾为贫困所扰的“农民头”,和他所引领的鸿智达专业合作社,竟会成为今后声名鹊起的七星关马铃薯大王。
村民在忙活
在水城外贸公司打过工, 2006年,从深圳去做马铃薯生意开了眼界的孙善达历经一番闯荡,回到龙凤村,在龙凤村地界的搭木桥326国道边,孙善达为生计所需,做起了小生意。在许多人看来,堆放在路边的煤炭和卖点糖、烟、酒的小卖部,就是搭木桥最显眼的生意了。但其实,孙善达卖糖烟酒和煤炭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经销龙凤村的马铃薯。
孙善达的经历可说是有些传奇色彩,龙凤村出产的马铃薯产量高,但在那些年里,马铃薯几角钱一斤,不值钱!但“一条牛是看管,两条牛也是看管”,在大家都感觉赚点点钱还不够在牌桌上“麻麻手”之时,孙善达出人意料地把龙凤村出产的马铃薯搬到326国道边,开始在煤炭堆边做起他的马铃薯生意。卖马铃薯找钱?他的作法,被一些人看作疯子:人家都买的是外地来的马铃薯,他孙善达把龙凤村地道的土货摆在地上卖,玩撒拉溪的洋芋坨坨,成吗?在当地的很多人看来,在路边买撒拉溪马铃薯,“就像栽一棵倒死不活的树”。孙善达的马铃薯生意,最终是龙是凤,那时他也来不及多想。不曾想,几年后,孙善达还真的不信狠,把出售龙凤马铃薯这棵倒死不活的树栽活了,这棵树不但活了,还发枝发桠,春意䀚然!后来,人们才知道,孙善达当初的举动,就叫市场意识!或叫懂得市场经济。老百姓叫会做生意。
其实,直到多年以后,人们方才明白,孙善达在毕节通往云南的必经之路326国道边的搭木桥大路边卖点糖、烟、酒,目的是引起来往行人和车辆的注意,方便过往客商和他做交易。渐渐地,人们都知道撒拉溪达木桥有人做“撒拉溪洋芋”批发的生意了!渐渐地,就有外地的客商前来和他谈交易。
孙善达赚到了他在搭木桥经商以来的第一桶金。燕雀安知鸿鸪之志;燕雀也安知鸿鸪之智!
搞农业的专业产业化 是“龙”是“凤”农民说了算
鸿鸪之志,智慧达疆!《点赞中国梦》报道组记者注意到,孙善达做生意,不但有市场意识,会经营管理,从当初在国道边摆地摊卖马铃薯,到他引领的鸿智达成为贵州省龙头农产企业,他的最成功之处,就在于他懂得感恩党和政府,更懂得感恩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群众。他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成功之处,就是永远对在黄土地里劳作的农民群众感恩。
在贫困山区,只有心里装着农民群众和他们为贫困而焦渴的人,才会想到要去“摇核桃给大家捡”。那些年,孙善达通过售卖龙凤村出产的马铃薯,钱,一分一分钱的赚,经验,一点一点的积累。涉足商海,文化水平不高,更没看过他的老祖宗孙武所著《孙子兵法》的孙善达,但却有着一肚子生意经,特别是加上他为人豁达,特别讲诚信,渐渐地他的马铃薯生意就在撒拉溪做起来了。他渐入佳景。
农民笑开颜
孙善达的马铃薯生意渐渐有了对外界的销售后,龙凤村出产的马铃薯知名度也逐步提高,这样一来,龙凤村农民种植马铃薯就有了较大的销口。到了最后,不仅仅是在龙凤村,附近的村子也开始在他的马铃薯外销生意做起来后,带动起了撒拉溪当地农户种植马铃薯。孙善达,这个撒拉溪马铃薯经销大王的名字,成为很多人家敢于大胆放手种植马铃薯的理由。
从2012年起开始《发现乌江》,在贵州乌江流域,记者看到不少这样的沉痛现实:农民在承包的土地上,种马铃薯,产量高,但苦于卖不出去。只要马铃薯卖出去,就能换回白花花的票子,就能过上好日子。成立马铃薯专业种植合作社是一个大的出路。
在撒拉溪乡村,老乡们在土地上口朝黄土背朝天,但过去因为缺少销路,老乡们种出的马铃薯,除了部分供自家食用,部分拿来养猪,多出的部分,就堆放在楼板上,任其长芽。而农民买盐要钱,治病要钱,干啥都要钱。要怎样才能把撒拉溪这一带的马铃薯变成白花花的票子,让家家户户都有钱用,过上好日子。
孙善达看准了在既无矿产,也缺少其它可长足发展资源的撒拉溪大力发展马铃薯种植的市场潜力。孙善达苦苦思索后,决定带领大伙开办一个马铃薯专业合作社。
近过一番奔波,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 2007年12月七星关区鸿智达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于挂牌成立,注册地址是七星关区撒拉溪镇龙凤村,法人代表孙善达,注册资金40万。合作社取名为“鸿智达”,寓意鸿鸪之志,智慧达疆!但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一点。
鸿智达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位于毕节市撒拉溪镇龙凤村,是毕节七星关区唯一的一家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最初参加的,有131个社员,这些社员分布在撒拉溪镇19个村。
合作社创办之初,家大,但业并不大。鸿智达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最初由5个人“合伙”,每人出资入股8万元计40万元构成,合作社的管理班子由5人组成。专门从事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的扩繁、批发、零售。
记者在撒拉溪镇展开调查,当地农民称种植马铃薯比较种植玉米,收益相差3倍。不断的走访表明,在撒拉溪镇,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热情很高。
撒拉溪镇龙凤村野鸡嘎村民组的周关明,种了20余亩马铃薯,平均亩产4000左右公斤。周关明种植的马铃薯,交给合作社。他家除去留给自己吃的马铃薯和做种的部分,选马铃薯剩下的部分,喂养了5头猪。每年能找近4万元净钱,周关明告诉记者。在龙凤村,周关明的日子过得让人眼红,农用车、拖拉机、摩托车,一应的家用电器,可说是应有尽有。
龙凤村野鸡嘎村民组的李兴发,一家5口人,种植了15亩地马铃薯,这几年都是人均净收入在5000多元。
在农村,农民种植农产品很辛苦,一个农村家庭,假如种出的粮食作物仅够糊口,那一个家庭的其他支出,就足以让这个家入不敷出。而农民纷纷出门打工带来留守儿童及留守老人、土地资源闲置、家庭破裂等社会矛盾,反过来又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周关明、李兴发他们的生存模式,和许多春节后出门打工的家庭截然不同: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过得比蜜甜。
马铃薯卖得出好价钱为农村困局破题 鸿智达打造了可怕的“龙凤传奇”
令撒拉溪当地人所想不到的是,在这个名叫龙凤村的小小的山村,鸿智达竟然打造了一个经典的“龙凤传奇”!也正因为如此,龙凤村马铃薯的专业化发展模式,近几年农村发展困局破了题。
在撒拉溪镇,《点赞中国梦》报道组记者了解到,这些年来,平均年销售商品薯产值达250万元以上。鸿智达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县、镇、乡近3万多户农户种植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5万余亩,可向市场供应量为5万吨。
记者在撒拉溪通往七星关区行政中心的那条街,看到这条街竟有30余家食馆,生意都做得不错。
马铃薯大王孙善达给农户分发农用物品
3万多户农户种植马铃薯,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就意味着,有3万多户农民家庭凭借种植马铃薯,从此端上了撒拉溪特色产业的碗,吃上了撒拉溪特色产业的饭。孙善达告诉《点赞中国梦》报道组记者,近几年来最为现实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出门打工了,留下农村的土地,那些无力从土地上分开身出门挣钱的45岁以上的农民,在家就有了一个可以依靠的饭碗。
孙善达说:这个饭碗里面最可靠的保证,就是农民种出来的马铃薯,要卖得出去,还要卖得出好价钱。
这种依靠,就来自于鸿智达的努力开拓营销市场。来自于以孙善达为代表的合作社领导班子的正确市场决策。
农民在土地上种植马铃薯,鸿智达专业合作社经销他们种出的马铃薯。孙善达说,我们合作社最应该懂得的,是要感农民群众的恩。没有农民群众种植出马铃薯,就不会有专业合作社的生存发展根基。因此,在发展马铃薯产业过程中,绝不许坑农害农,是我们鸿智达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的为民宗旨。诚信、务实、注意细节,不断扶持困难农户,经过近七年的发展,鸿智达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社员由原来131人发展为195人,发展成为现拥有固定资产400万元(其中房产1000平方米、地磅一台、车辆6辆、注册资金3000万元,仓库400平方米、经营场所1000平方米),在贵阳、成都、重庆、广州等省内外6个大中城市建立销售网点15个,在市内增设收购网点8个的专业合作社。
面对合作社取得的成绩,孙善达说,没有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没有龙凤村和撒拉溪镇农民群众与鸿智达的互相依赖和农民群众对鸿智达的信赖,绝不可能出现今天这样良好的发展局面。
就在新修不久的盘山机耕道边,记者听当地一位农民讲述了当年为种植马铃薯,村民们投工投劳修建机耕道的往事。
鸿智达懂得对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感恩。指着极目处那些纵横于龙凤村大山深处的长龙般的机耕道,孙善达说:没有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要发展马铃薯种植,我们合作社不知要多大付出。
对党和政府,对父老乡亲的感恩之情流于言表:哪怕是得一角钱也要感恩! 本报记者 刘世艳 摄
据撒拉溪镇纪委书记支从国告诉记者,实施人才引领带动战略,敞开怀抱让人才在市场上跳舞,正是该镇特色经济不断发力的秘密所在。
鸿智达的发展步伐坚实有力:2010年2月,鸿智达投入各类资金共3000万元,建成初具规模的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一个;占地面积4亩;
鸿智达的发展态度有目共睹:2011年修建成功了一个水面约5亩,占地面积约7千平方米集休闲、垂钓、娱乐、餐饮于一体的休闲山庄;
鸿智达的发展呈多业并举稳重发展态势,考虑到市场因素,放弃了当初积极筹办占地面积3.5亩,可饲养千余头生猪的养殖场一个;从2010年,发展种植太子参50亩,2011年面积达300亩,产值达900万元,2012年扩大为1000亩土地流转的连片种植。2013年扩展为4500余亩,连片试范基地和千余亩原种扩繁基地。
鸿智达在发展中不忘强基固本:到2016年,初步建成马铃薯扩繁基地1000亩,2011年扩繁毕引2号、威芋3号、宣薯3号共计1000亩,除保障合作社社员所需良种供应外,剩余部分面向全市各乡镇及市外县、乡、镇;当年争取到中央财政扶持的扩繁专项补助18万元,并顺利通过财政、监察、审计多家部门的联合检查验收,反应良好。
鸿智达的发展,得到贵州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的认可和推崇。2008年,鸿智达专业合作社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注册马铃薯“鸿智达”商标,于2009年申报成功;2009年提供样品由毕节市农业局申报马铃薯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再获申报成功。过去被人看作是“一棵倒死不活的树”,成长为一株参天大树。发展全域旅游,在贵州毕节农特产出山的今天,鸿智达的前景风光无限。
马铃薯大王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可怕的鸿智达”乘势而起
《点赞中国梦》报道组记者注意到,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鸿智达马铃薯合作社经营管理严谨,建有一整套规章制度来规范管理。
最为可贵的是,把农民作为合作社发展的强大根基,鸿智达始终坚持做好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带动社员搞好规范种植、营销服务一条龙。尽其能力发挥合作社桥梁和纽带作用,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实在的产业化利益,让农民群众为利而行,以实实在在的利益所求调动社员发展特色农业的信心和决心,推动毕节市马铃薯产业化的发展及中药材太子参种植示范。
党和人民给予贵州鸿智达的荣誉
孙善达告诉《点赞中国梦》报道组记者:“我们在发展马铃薯产业工作中,技术上主要依托区种子管理站、撒拉溪镇农业服务中心,同时组成了以技术骨干为主体的技术组,严格按技术规范执行,确保马铃薯生产基地及市、区各县、镇、乡的用种和质量。”
鸿智达的超常发展,还来源于2010年的大旱,天时凑巧,无情的天灾,不但检验了鸿智达,还成就了鸿智达。2010年的大旱期间,鸿智达基地种植的马铃薯出芽率在90%以上。自然灾害,检验了鸿智达赔植产品的抗风险能力,这使得鸿智达的种薯在市场上名声不断上扬。面对无情的天灾,鸿智达不但没有倒下,反而乘势而起,得以在市场上一展雄风,这正是“可怕的鸿智达”的“可怕”之处!
加强综合管理,确保基地繁种有序开展,长期运转。编制马铃薯薯各扩繁基地的相关资料,开展技术培训、科技推广和技术的相关资料,科技推广和技术配套服务工作,协调组织相关科技力量,形成合力,全面开展产前、产中、产后配套科技服务,把职责分解到人,落实到位,种薯生产严格按合同管理。声名大噪之后,鸿智达不骄不躁,为确保马铃薯持续发展,保障社员和农户的用种量,2010年、2011年、2012年鸿智达向七星关区农牧局提供调运了一批批品质优、纯度高、净度好的威芋3号、宣薯3号、宣薯2号脱毒种薯。保障七星关区及周边市、县用种需求。
鸿智达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始终按“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滚动发展经营模式运行。采取以公司(合作社)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生产的马铃薯种(堂规)由公司(合作社)按照和基地农户签订的收购合同统一收购,由公司(合作社)统一组织调节马铃薯生产和销售,扶持和帮助社员发展马铃薯,以实现增收为目的,有效地服务于社员及农户,有效地为社员提供“种、产、销”服务。
“鸿智达”成功的要领,主要在于其智慧运作和稳步切入市场的成功,孙善达告诉《点赞中国梦》报道组记者,这些年来,鸿智达极为看重市场营销网络的建设。由于鸿智达营销网点多且面广,信息灵,使社员生产的马铃薯能卖得出去,且能卖出好价钱。正因为如此,2007年,鸿智达荣获毕节地区行政公署2007年度马铃薯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奖,并获奖状、奖牌各一个;2010年被毕节市人民政府评为“优秀专业合作社”,荣获奖牌一个;同时荣获毕节地区行政公署授予“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奖牌一个;几年来多次受到镇、市、地市的奖励和资助。
7年来,鸿智达在各级领导及部门的关心、关怀下,大力弘扬毕节试验区精神,奋力后发赶超,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及资金支助,合作社于2012年荣获毕节市重点龙头企业称号,2013年荣获贵州省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在不少人痛喊生意难做的今天,鸿智达,因了不断发展的业绩,成为给农民饭碗添饭的贵州七星关区首屈一指的“可怕”的马铃薯大王。
感恩党和政府,实实在在抓发展,成就“可怕的鸿智达”;感恩土里刨食的农民,不伤农坑农,以诚信为民作根本,成就了“可怕的鸿智达”;以市场为导向,不等不靠,主动出击,成就了“可怕的鸿智达”!
合作社要加快发展,运用文化智慧极为关键。目前,鸿智达一班人正在深层次考虑的是,如何将他们的“无公害马铃薯”、“鸿志达”商标运作打入市场,实行分级小包装进入本市及省内外各大超市,以更好地解决好全体社员的后顾之忧,促进社员增收,同时抓好多种经营,尽快把中药材太子参的种植形成更大规模,使得合作社更具活力,社员及农户更加受益,从而把马铃薯产业做好、做大、做强、做实,推动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把地道中药材太子参种植打造成合作社的支柱产业。
而如何将毕节市七星关区鸿智达发展成型的经验和“秘方”加以总结,从2012年起开始掀起中国新闻界深度观察祖国各地如何运用文化智慧战胜历史贫困的“中国大河风暴——发现乌江”主题采访报道活动以来,发现乌江风雨兼程,战贫论剑,寻山访贤,求经问道,立志走遍祖国大江大河点赞强国富民的伟大的中国梦。今天,乌江源特色经济该如何,或该如何健康发展强国富民,记者开始从七星关区撒拉溪镇的人才引领战略,从“可怕的鸿智达”身上找到了答案。
我们《点赞中国梦》报道组记者在离开撒拉溪镇龙凤村时,回想起龙凤村一位姓吴的村民所说,这些年,我家种植马铃薯,每年收入都在1万5千元以上,现在你要让我家不种植马铃薯都难!
采访龙凤村,和孙善达这个乌江源马铃薯大王一起端起中国长江之源乌江源出产的大碗的玉米酒,英雄之志荡气回肠,大爱祖国富我乡亲,路就在脚下。在党的十八大后,离京赶赴乌江源,立志一生走遍中国大江大河,借祖国大江大河的一双双慧眼,看中国大江大河流域的战贫强国风暴。今天,如何将七星关鸿智达的经验推广出去,期待各地都有撒拉溪镇这样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引领战略,让中国贫困区域和经济后发山区最广大的农村都有“可怕的鸿智达”这样的成千上万的文化智慧企业,期待中国大江大河流域都出现孙善达这样的特色产业大王,能够带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大江大河流域贫困了成千上万年的农民挣到大把的白花花的钞票,我们《点赞中国梦》报道组记者感到肩头的担子沉甸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