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储朝晖也认为,一个大学能否称得上世界一流,可以通过两个标准进行检验:一是世界一流学者是否愿意进入该大学工作,二是世界一流生源是否愿意在该大学就读。
项贤明也认为,“世界一流大学”不存在什么世界公认的评判标准,其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实质意义。
“对于世界一流大学,从来就没有一个准确的、可衡量的标准,但它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应该有崇高的声誉。”王烽认为,世界一流大学一般是指在学术上拥有崇高声誉、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和文化创新的领导者,培养出享誉世界的各行各业领袖,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大学。
王烽称,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质就是创新和引领,即在科学和技术、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创新,在世界上具有引领作用。
而一流大学一般是由一流学科、一流专业支撑的,王烽表示,一流大学内部必然有一批一流学科或专业,同时这些学科和专业之间具有相互支撑、融合发展的优势。
哪些高校能获得支持?
原先已累积优势的高校将先获支持
高校如何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解释,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合理选择建设路径。
但方案并未明确哪些高校、学科将获得支持。对此,王烽认为,方案明确了政府的分工范围,“中央财政主要支持部属高校,地方财政主要支持地方高校,从结构上立体化了,也有利于学校在不同层次上争一流。”
具体而言,中央财政将中央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纳入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中统筹考虑,并通过相关专项资金给予引导支持;鼓励相关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对中央高校给予资金、政策、资源支持。
而地方高校则由各地结合实际推进,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中央财政通过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相关资金给予引导支持。
如此一来,与211、985工程相比,王烽预计,“双一流”建设支持高校和学科数量或将扩大,“扩大的最大空间在地方高校,主动权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