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表示,为避免货币资产缩水,居民往往会尽量少存钱,将更多资金投向其他渠道
■本报见习记者 杜雨萌
10月23日,央行再次宣布“双降”,明确自10月24日起,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调整后,五年以上贷款利率降至4.9%。此次基准利率下调之后,中国正式步入负利率时代。分析人士称,居民存款搬家将再度上演。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股票具有门槛低、流动性较大的特点,虽然风险较高,但投资回报诱人。因此,在负利率的基本面下可能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携带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在增加股市流动性的同时,或许会进一步促使大盘迎来小幅度的上涨行情。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3万亿元,同比多增1.93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3.9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2.74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5712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3.95万亿元。9月人民币存款减少3192亿元,同比少增4641亿元。
所谓负利率是指实际CPI高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通过统计数据得知,我国已连续两个月实际CPI高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这也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到“负利率”时代。
据《证券日报》记者获悉,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历过4次负利率时期,分别是1992年10月至1995年11月、2003年11月至2005年3月、2006年12月至2008年10月、2010年2月至2012年3月。且在上述4个负利率时期,CPI的最高值分别达到27.7%、5.3%、8.7%与6.5%。
汇研汇语财经分析师王晓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前期中国第三季度GDP数据跌破7%的增速,引发了市场对于中国经济放缓的担忧情绪,但随着央行双降政策实施后,这种担忧情绪被进一步打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