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使豆芽无根、增白,看起来光鲜亮丽,更加“漂亮”,从而达到卖相更好的目的,竟在豆芽生长中非法喷洒国家禁止使用的添加剂AB粉和AB水。
今年1月,江西省萍乡市检察机关共办理非法使用有毒有害添加剂生产并销售毒豆芽的犯罪案件3件,依法批准逮捕3名犯罪嫌疑人,另外3名犯罪嫌疑人被取保候审。3月20日,2人被依法提起公诉,另外4人正在审查起诉阶段。
今天,萍乡市检察院办案检察官向《法制日报》记者独家揭秘这些“毒豆芽”是如何流向百姓餐桌的。
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 最长持续22年
办案检察官告诉记者,从办理的3件案件来看,6名犯罪嫌疑人分别为父子、夫妻和邻里关系,都是利用自住房或租赁民宅,以小作坊模式自行生产毒豆芽,场地不大,但产量巨大。如上栗县黎氏父子每天生产毒豆芽约400斤;莲花县贺某夫妇每天生产毒豆芽约600斤,2010年10月至2013年11月期间,共生产销售毒豆芽近58万斤。
“通过案件分析,发现他们的生产场所较为隐蔽,‘毒豆芽’生产场所均在农村自建房内,相关监管部门难以掌握生产经营情况。”检察官介绍说,邻里之间即使了解情况,也大都碍于情面或怕得罪人而三缄其口,导致家庭作坊式生产“毒豆芽”犯罪活动长期存在却得不到有效治理。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犯罪活动持续时间长,最长的竟持续了22年。”据检察官介绍,上栗县黎氏父子中的父亲黎某,1991年起就开始在生产豆芽过程中使用有毒添加剂,一直到案发。
电话订购邮寄售出 激素超标20倍
“犯罪嫌疑人所需要的有毒添加剂大都通过电话订购,邮寄售出。”办案检察官介绍说,部分生产植物生长激素的厂家为了牟取利润,通过寄送宣传资料和网上宣传,将国家明令禁止在食品中添加,仅允许在园林种植方面使用的有毒添加剂,推介豆芽生产者使用,从而形成了一条“电话订购、邮寄发货、指导使用”的“快捷”买卖通道。
检察官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在这3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均以电话订购的方式,多次从贵阳市乌当区植物生产调节剂厂购买添加剂,用于生产“毒豆芽”。其使用的添加剂主要为名为AB粉或AB水的植物激素,含有6-苄基腺嘌呤、4-氯苯乙酸钠、赤霉素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人食用会在体内产生亚硝酸亚,损害身体健康,长期食用可致癌。
经检测,“毒豆芽”不仅存在有毒有害物质,而且严重超过国家规定的植物激素标准,如6-苄基腺嘌呤、赤霉素含量甚至达到国家标准的20倍。
每斤仅多1-2分钱 成本低卖相好
“既不需要建设高水平的生产厂房、购买机器设备和雇佣劳动力,也不需要专业知识技能,添加剂也唾手可得、使用简单,犯罪分子只要空出一、两间房,放几个大桶,便能轻而易举生产毒豆芽。”办案检察官介绍说,“毒豆芽”所使用的添加剂AB粉每包售价约15元,调配好的AB水每瓶50元左右,生产毒豆芽每斤增加的成本只有1-2分钱,而使用添加剂后,不仅豆芽的生长周期大幅缩短,而且具有去根、增白、提高产量和防腐保鲜等作用,卖相好,深受不明真相百姓的欢迎。
检察官告诉记者,部分犯罪嫌疑人对使用违法添加剂生产豆芽的违法性有一定的认识,但自认为危害性不大,受利益驱动而铤而走险。此外,添加剂厂商在仅限于在园林种植方面使用的添加剂说明书上模糊使用范围,隐瞒有毒有害成分的做法,也一定程度上误导和助长了生产“毒豆芽”行为。
检察官建议:登记备案严格审查 建“隔离墙、防火线”
消费者在购买豆芽时,不要被其光鲜的外表所迷惑。自然生长的豆芽秆芽脚不软、脆嫩,折断后无水分冒出,而毒豆芽芽秆粗壮发水,色泽灰白,折断后有水分冒出。建议深入开展防治毒豆芽宣传活动,由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相关职能部门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和集中宣讲的方式,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毒豆芽的危害性及辨别特征,增强豆芽生产者的自律守法意识,提高消费者的鉴别能力。
卫生、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职能部门应加大监管检查力度。一方面,全面调查摸底本辖区内家庭作坊式豆芽生产者的分布情况,登记备查,并明确和严格生产豆芽报备、审查程序。另一方面,下沉执法力量,定期实地检查豆芽生产情况,消除监管盲点,及时发现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线索,把好源头关。此外,应加强对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和零售摊点销售豆芽的抽查,在市场与餐桌之间建立一道“隔离墙、防火线”,把好流通关。
深化食品监管、质检、公安、检察、法院等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打击合力,既严厉依法打击生产销售毒豆芽犯罪行为,形成震慑力,又延伸打击触角,严肃追究违法制售添加剂厂家的责任,斩断非法利益链条。注重发挥群众这一监督主体的作用,健全落实举报奖励机制,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到打击毒豆芽等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活动中来,人人喊打,使犯罪分子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