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武师们起到了保持街面上秩序的作用,因为历代光靠警察是不够的。
还有就是给其他行业做仲裁人。比如比较大的商家出现纠纷,就会请一个德高望重的武术家做仲裁。武师这个群体更多地成为一种仲裁机构,它解决民间纠纷的作用一直持续到我小时候,上世纪80年代,北京胡同里两家有纠纷还会找练过武术的人,虽然他已经很老,也不能打了,但还有这种传统。
当时,也出现了“武人文相”的现象。虽然武师不太识字,但是一看就是经历了礼节口才的训练,着装仪表堂堂。他们利用在武术界的威望去跟其他阶层的人发生关系。
问:为什么会找武术家做仲裁呢?
徐皓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当时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有一个连贯的政策,就是高抬武术人的身份,把他们贵族化,他们是当时社会生活里的明星。等于是国家政策把他们明星化了。不管有没有钱,身份都是很高贵的,所以凭借这种身份来解决纠纷。
问:当时他们的收入怎么样?
徐皓峰:收入很高,从一开始拿政府的扶持。他们当时绝对算得上是高收入群体,当时北京大学校长的工资是600大洋,但是像顶级的武师,像孙禄堂基本是600大洋甚至更高,而当时进一个一般的大学当讲师,你的月薪才是几十块大洋。
问:当时整个社会对武术很推崇?
徐皓峰:对,因为当时甲午海战被打得太惨了,所以上上下下都要提高这方面的素质。孙中山当时还提出来强国强种,就是靠武术去强。
问:这么说,当时武术发展跟民族危机有相当大的关系,而且包含着救亡图存的背景。
徐皓峰:对,它背后有一个政治化的东西在。顶级的武术家在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基本都是50岁左右,已经算年纪很大了,因为1949年前中国人平均寿命不到30岁,所以都已经是老头子了。但是他们就扛着大刀在街上走,有落单的洋鬼子抢劫老百姓,他们就跳下来杀这些洋鬼子。
旧时的武人,精致不粗糙
问:您曾提到,民国时的武术家也很讲究规矩,很讲礼仪,有很高道德追求,就像电影《一代宗师》里表现出来的一样。为什么他们会有这么高的境界呢?
徐皓峰:所谓的武德,跟儒家的学堂守则其实是一样的,也就是武术家为人处世和书生的为人处世的准则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