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娱乐 > 资讯

泛滥的“网红”,媒体人的“素养”在哪里?

2017-03-20 来源:  作者:
摘要:  近日,“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中,代表宋丹丹直指当下“小鲜肉”浮躁虚荣、相互攀比、缺乏艺德的问题,并对很多年轻人都想成为“网红”的心态

  近日,“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中,代表宋丹丹直指当下“小鲜肉”浮躁虚荣、相互攀比、缺乏艺德的问题,并对很多年轻人都想成为“网红”的心态表示深切担忧:“那么多年轻人都想做‘网红’,可谁来真正引领我们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代表朱军也表示出了同样的忧虑:“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的理想大都是当科学家、医生,但现在的孩子,你问一问,大都想当‘网红’。”

  随处可见的爆粗口的“网红”

  为了博眼球不惜一切的“网红”

  据2016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的大数据报告《95后迷之就业观》显示,在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排行榜中,绝大多数人选择了主播职业,其次排名为网红、声优、化妆师、coser等。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让这么多的95后年轻人对“网红”有这么痴迷的追求呢?

  首先我想先明确一个概念,“网红”究竟能不能算作是一个职业?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网红”只是作为“网红经济”变现模式和变现能力的工具,这里请大家注意:“网红经济”中的“经济”与“经济发展”“国民经济”等常见词汇当中的“经济”并不是一回事,所谓“网红经济”实际上是资本决定论和互联网风口论的产物。资本决定论意味着以资本的喜好和投资倾向为转移,以获取资本的青睐从而变现为唯一目的,而几乎无视传统价值观当中的道德、使命、意义等等要素,对于这样一种形态的存在,我们能认为这是一种“职业”吗?

  当我看到2016年的毕业生择业数据时,我真的震惊了!为什么会有超过60%的95后毕业生会选择当一名“网红”?作为一名多年的媒体从业人员,我不得不说当下年轻人这种近乎于扭曲的价值观与媒体的错误引导是有很大关系的。当我们打开网络媒体,尤其是一些“自媒体”,没有文化素养是首先让我们感受到的通病。满屏的娱乐八卦、网红新闻、网红直播、网红经济,宣扬的是明星、小鲜肉的奢靡生活,“网红”的一夜成名,传达的是不劳而获、低付出高回报的舆论导向!在这些错误的引导下,就很难让还没有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年轻人对这些“产物”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在这些无良媒体的驱动下,受到误导的年轻人不仅仅是择业观的扭曲,还延伸至审美观、价值观甚至于世界观的扭曲。

  2016年95后毕业生择业调查分析图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陈道明最近对“小鲜肉”关于职业观的意见了。陈道明的观点得到了众多人士的赞同!曾经有一名导演和我聊天中也曾提到类似的问题,他说现在不用这些“小鲜肉”就很难保证收视率,就很难招商等。这么看来似乎是大众惯坏了他们,但我个人认为惯坏他们的不是大众,恰恰就是这些制作单位和媒体!

  首先,绝不能低估观众对于电视节目(电视剧、电影)的审美诉求。其次,当我们打开这些播出平台(渠道)时,我们被“安利”的就全是这些面孔,这就让观众没了选择,从而形成一种观看习惯,再加上一些无良媒体为了自身的“吸睛率”,也会跟随着出一些八卦新闻,当各种没有营养的空洞内容充斥着整个平台,观众(受众)被动着强迫接受这些内容,甚至于被这些内容洗脑,进而水涨船高,我想这也是这些“小鲜肉”为什么成为了某些导演口中“票房保证”的原因之一。我记得在这次“两会”之前,陈道明就曾在一档节目中对这种现象说出了媒体对此应该负的责任,他说:“现在平台是关键啊,如果我们都有点文化自觉,它这个现象(‘小鲜肉’、网红)自然会有所改善。”

  我刚开始做新媒体(环球人物YOLO精英)的时候,也有许多人和我说:“新媒体要的是吸睛率,这样才能带来粉丝,才能产生商业价值!环球人物YOLO精英所做的‘人物专访’也好,‘传承力量’也罢,都不会在瞬间造成极大关注度,相比之下还不如你炫炫富、自拍美照、晒个购物单、或者来个直播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更大更快。”

  现在“新媒体”作为媒体平台的强大力量,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都不可小觑,作为一名“新媒体”从业人员是不是应该要有一种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是不是应该注重自身的文化修养?在我看来不是所有的“新媒体”都能称得上起“媒体”这两个字!

  “不忘初心”是我的原则,努力保持着陈道明老师所说的“文化自觉”,我们的平台就是要做正能量的传播。同时我也坚信这样的正能量是会得到社会和大众的认可的,我们的坚持不仅仅是一种情怀的坚持,更是一种责任的坚持,一个媒体人应该有的坚持!

  于伊人

  于伊人个人简介

  于伊人

  记者\媒体人\自由撰稿人

  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

  曾担任电视节目主持人,一直从事电影、电视、媒体工作。

  现任人民日报下属杂志《环球人物》合作新媒体《环球人物YOLO精英》主编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