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对抗疟疾的青蒿素,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大陆土生土长、完全自己培养的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这份荣誉,其意义和影响不可低估,诺奖中所隐含的某些中国元素值得回味。
说起诺奖,中国人并不陌生。诺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人曾经是中国年轻学子心中的偶像,但他们获奖时的身份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他们学成并取得成就的所在国度也不是中国。作为人口第一大国,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诺奖上,竟然榜上无名,中国人心里憋气,不服气,咱中国人不笨,一定要争口气,几十年来,一直在盼望,有朝一日,在咱们祖祖辈辈休养生息的土地上培养出自己的诺奖获得者。
据说,鲁迅曾经差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至于因为啥原因未能登榜,至今搞不清楚。按说,就鲁迅的成就、影响,完全有资格得奖。如果鲁迅获奖,那么中国人与诺奖结缘会提前好多年,中国文学和汉语言文学作品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会随之加大很多。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只能空余可惜了。
中国人渴求诺奖不假,诺奖的某些人又是怎样以诺奖对待中国人的呢?
很多时间以来,诺奖几乎视中国人而不见,中国与诺奖无缘很长时间。然而,若干年前,不知为什么,诺奖似乎对中国格外“关注”起来,据说,诺贝尔和平奖曾经授给了几个中国人。是哪几个中国人呢?不说也罢。和平奖给了这几位,那纯粹是故意,故意恶心中国。诺贝尔和平奖还曾经给过刚当上美国总统没几天的奥巴马,当时,弄得全世界议论纷纷。这样的诺奖,用北京土话形容,那叫一个“二”,二得很。假若诺贝尔老先生地下有知,诺奖竟然给了这样一群“二货”,会有啥感想?
鲁迅没能够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有的中国人为此挺遗憾。到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终于给了一个叫莫言的中国人。按说,这回中国人该高兴了吧。没成想,中国人不领情,对莫言获奖争议很多。实话实说,莫言的作品,在中国读者圈内,历来存在诸多非议,有捧的,也有骂的,而且,骂的人还不少,认为他的作品,歪曲了事实,抹黑了中国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莫大作家的作品,并没有得到一致的认可。诺奖给了中国的莫言,看似颇为照顾中国,给了中国很大面子,可是,其中的滋味,又苦又涩,难以接受,令人觉得同样有恶心中国人的意味,只不过这次换了一个方式。用中国读者的话讲,有鲁迅这面镜子照着,莫大作家的东东算得上什么?
一般人以为,和平奖、文学奖包含了太多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内容,主观因素起了很大作用,不必在意,而自然科学方面的奖项相对要客观、公平得多。由此说来,屠呦呦获奖,我们要感到庆幸,庆幸诺奖的客观与公平。没错,屠呦呦以及由她所代表的一群中国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搞出青蒿素,为疟疾患者送去福音,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这样的成就确实伟大,这样的成果值得肯定,得奖那是名副其实。然而,这其中也有门道。青蒿素出自“523”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搞出成果也有二三十年,现在才获奖,显得迟了一些。这其中固然有这样那样的原因,难度没有看人下菜碟儿的意思?
可谓看人下菜碟儿?最近这些年,中国强大了,富裕了,在国际事务中说话有分量,分量越来越重了,重到什么程度?世界经济都要看中国经济的脸色。所以,一些本来跟中国走得不太近的国家,开始套近乎,比如,西方国家不顾美国阻拦加入亚投行,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国的时候,语气措辞也开始变调,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是。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要坚持发展,这句话很到位。如果你弱弱的,没有硬实力,家底不厚实,在国际上就没位置,没地位,没话语权,无足轻重,别人不把你当回事。只有当你的实力和能力完全可以与你的对手匹敌,甚至超过对手时,对手才会看重你,才把你当回事。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无情,不讲道理,没有怜惜、同情,没有仁义道德,大爱无疆更是扯淡,恃强凌弱是常态。屠呦呦获奖,与其说是青蒿素研究成果打动了评委,倒不如说是诺奖借机送个人情讨好。如若不然,为何这个诺奖迟迟才来?
可以预言,屠呦呦获奖,打开了一道大门,今后会有更多的中国人与诺奖走近、拉手、结缘。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为中国科学家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支持,中国有大批接受过严格训练的人才进行高水平的富有成效的研究,并且不断获得研究成果,今后一段时间很可能是研究成果集中涌现的时期,中国人获得诺奖也会成为新常态。
屠呦呦获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青蒿素研究的背景是“523”项目,这种研究项目由上到下组织,集中了全国的研究力量,汇集了全国研究人员的智慧,分享了集体的研究成果,当时也没有考虑投资回报问题,研究人员不必顾虑研究成果的市场问题,也不必过多地为个人荣誉、地位和收入分心、纠结。那么,这种模式在当今还能不能存在下去?有的人提出,像“523”项目这样由需求牵引,由全局牵引,不计投入和收益的研究不宜继续搞下去,而应该鼓励和提倡科学家自发式的研究,选择研究方向和课题,完全由科学家根据个人喜好、判断做决定。对于这样的想法,暂且不从理论上反驳,就青蒿素研究来说,疟疾这种疾病,发病范围广,患者众多,相应药物研究时间长,投入巨大,单靠某个科学家个人或者小团队,几乎不可想象,单靠企业投入,同样不可想象。即便有企业投资,即使得出研究成果,药物投入市场后价格肯定不低,价格不低,又怎能广泛推广使用,施救普通百姓?
由此说来,青蒿素得到诺奖首肯,从另一个方面证明,类似“523”项目的中国特色的科学研究制度、系统管理组织方式自有其合理、有效、高效性,不能以鼓励提倡自发式研究为由一概加以推翻、否定。其实,这也是提示我们,在所谓与国际接轨,学习世界先进管理体制和方式方法的同时,决不能妄自菲薄,把自家好的东西一锅端掉。不妨认为,诺奖授予屠呦呦,实际上,也是对中国特色科学研究组织管理体系的肯定,当然,也是对在这种体系里做出贡献的中国科学家群体的肯定。
随着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提升,国力不断增强,国家对科学研究投入逐年加大,研究人员待遇也跟着水涨船高,但是,我们应当审视,科研效率、科研成果水平与巨大的投入是否相匹配?资源、资金多有浪费,内耗、内部壁垒、成果封锁现象不容忽视,成果评价、人才评价体系存在缺陷。这些方面同样需要进一步改革攻坚。
屠呦呦获奖,就好像往坚固壁板中打入了一个楔子,撬开了一个口子,相信,今后更多的中国元素会涌进诺贝尔科学奖。
- 资讯
- 体育
- 娱乐
- 汽车
- 房产
-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