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发现的甬道,很明显是清代的做法。而且一眼就能看出是经过后期改造的,要比月台前的御路踏跺的宽度窄很多。”吴伟说,故宫的路面是最容易被频繁修缮的,因为使用频率高,很容易残损。“可以说,整个院落的道路布局改动得非常频繁,叠积了很多年代的东西。”
值得注意的是,院子南北甬路的南端直接连接着原南薰殿南院墙,“这是一条‘撞了南墙’的路,院子确实没有南门。”
供奉帝王像之所沦为垃圾坑
现在的南薰殿院落的院门位于整个院子的东北角,而东西两配殿基址外侧紧贴着院墙,门洞已经不存,早已不再是出入口的用途。吴伟解释,南薰殿现在的东北角门是民国时期新开的,档案里有记载,推测清末之后,南薰殿慢慢衰败。在本次考古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们就在东配殿里发现了许多灶台、水沟等生活痕迹,“可以看出,东西两侧的院墙被封死,配殿另作他用,成了住人的地方。”
在查阅资料之后,工作人员们发现,在《乾隆京城全图》上,南薰殿的正殿殿前有一个月台,这在康熙时期的《皇城宫殿衙署图》里是没有的。月台又称“露台”或“平台”,有扩大建筑前活动空间及壮大建筑体量和气势的作用。而在本次的考古过程中,工作人员们也找到了这个月台。
现场检查校对测绘图纸
南薰殿月台北侧接于南薰殿台南部正中,平面呈长方形,整体为明清常见的砖砌台明,东、西、南侧三边正中都有踏跺,月台表面的铺砖早已不复存在,仅剩下白灰浆和垫层砖。
“不仅如此,这个月台南部正中的踏跺原来带有御路石的,这次我们在考古中则发现了这条‘御路’踏跺的部分构件,这是清代地图中所没有显示出来的。”吴伟告诉记者,在南薰殿的院落里,还残存着一小块当年御路踏跺的残石,“上面雕刻着龙纹。在故宫的之内,带有御路石的古建筑并不多,而且等级都非常高。这块龙纹御路残石说明了南薰殿在当时算是规格等级较高的建筑,这与它在清代是供奉帝王像之所的身份相符合。”
曾经建筑规格如此之高的南薰殿院落,却在沧海桑田的历史巨变中,日渐落寞。考古工作者们在南薰殿院落内发现了多处灰坑,“这些灰坑并不像南大库发现的灰坑那样,是御窑瓷器等废弃器物的集中销毁回填的埋藏坑。我们在其中发现了许多废弃的建筑材料,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坑’。”在院落的西北角,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瓷器坑,里面发现了很多瓷片。“这些瓷片都不是官窑用瓷,全部来自民窑。同东配殿里出现的灶台等生活痕迹一样,这些民窑瓷片证明这里或附近曾居住过许多所谓的‘闲杂人等’。”
殿堂深处还有诸多未解谜题
由于地面抬升,考古发掘后,南薰殿院落成了一小片洼地,容易出现排水问题,进而损坏埋藏地下多年的脆弱地基,所以工作人员研究决定对院落地面进行保护性回填。根据此前故宫博物院发布的开放计划,南薰殿院落有望在今年作为家具馆三期展厅面向观众开放。虽然考古工作已经暂告一段落,但在工作人员的心中,还有一些尚未解决,不能尽兴,希望进一步探索的地方。
在南薰殿院落的西北部,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口井,这与《乾隆京城全图》中的记录是一致的。“这口井非常深,甚至探不到底,但由于还没有更好的加固措施,只清理到了3米多深。”吴伟说,由于井内会有明显的使用年代分层,所以对它的发掘很可能会找到不少有趣的年代“遗物”,“我们希望将来有条件时继续进行探索。”
此外,根据康熙和乾隆时期地图的记载,现存南薰殿院落的西部,即现在的西院墙外,应该还有一个多进的院落。“南薰殿过去的范围一定比现在大得多,甚至可能一直延伸到城墙边。这些都是尚未探明的部分。”至于南薰殿院落为什么没有南门,东西穿堂;在院落里发现的不规律分布的带孔方石是做什么用的;作为供奉帝王像的南薰殿院落为何这么偏僻、狭长;向西延伸的建筑群到底有什么功能……都是考古工作者希望在以后的考古发掘中继续破解的谜团。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故本网对其真实性不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网站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