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伊:去年,我们的轨道交通业务获得的新订单额打破了纪录,达到100亿欧元。在我们和通用的交易生效后,阿尔斯通的业务重点将是轨道交通,能源的业务将交给通用。至于未来的发展,我们会依靠通用的帮助,同时,也会积极争取更多的订单,并通过并购等交易扩大发展。
我们的业务已经遍布全球约60个国家,在中国有20多个实体和业务机构,覆盖了轨道交通的各个环节,包括牵引系统、信号系统、地铁车辆、电力机车、减震器等。这些合资公司也会跟中国合作,共同瞄准境外市场。
《21世纪》:请介绍一下阿尔斯通与中国企业在海外交通项目中的合作案例。
豪伊:目前,我们与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还没有很多合作案例。2012年,我们在新加坡获得了一份地铁列车的合同,我们主要负责提供技术方案,而我们在中国的两家合资公司——上海阿尔斯通交通电气有限公司(SATEE,阿尔斯通持股60%,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持股40%)和上海阿尔斯通交通设备有限公司(SATCO,阿尔斯通持股40%,上海轨道交通设备发展有限公司持股60%)负责设备制造。这个模式将是我们未来发展的重点。我们也希望跟中国的设备制造商合作。
《21世纪》: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会给你们带来怎样的机遇?
豪伊:中国的“一路一带”政策迎合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对资金的需求,特别是在基础设施领域。非洲等新兴市场对交通运输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但如果“一路一带”设立的融资机构只是针对中国企业的话,我们就没办法了,我们只能去找其他融资安排。
在今年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影响下,可持续交通会有很大发展,未来会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在这个光明的前景下,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都可以在这个市场获得发展。我们还可以在能源领域进行合作。几个月前,我们获得了来自中国水电的合同,将为乌干达最大的发电厂卡鲁玛水电站提供机电设备和技术服务。
《21世纪》:南车、北车合并成中车之后,会让阿尔斯通感到竞争压力吗?
豪伊:中车在中国市场上位于垄断地位,而阿尔斯通肯定不是。在中国,高铁有庞大的市场,但发展已到达顶峰,需求正在逐渐减少。因此,中车不得不走国际化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国有企业,它可以享受很多国家补贴,还可以获得国家政策性银行的扶持,这必然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竞争压力。阿尔斯通没有这方面的优势,因此我们和中车不是在一个起跑线上的。
在全球的轨道交通运输市场上,中车排第一,阿尔斯通排第三。在欧洲市场上,我们和中车将是竞争对手,特别是在高铁项目上。未来会怎么发展现在很难说。如果中车在欧洲建厂或成立分公司的话,肯定会成为我们的劲敌。不过,我们也不会排除跟他们合作的可能。
海外项目受阻很正常
《21世纪》:几个月前,中国高铁项目在墨西哥遇阻。作为一家在海外成功扎根的全球轨道交通领先企业,你对中国铁路“走出去”时遭遇的挫折怎么看?
豪伊:高铁是庞大的项目,很容易遇到一些问题,我们也在海外遇到过同样的情况——当时的政府选择了阿尔斯通,但新上台的政府却取消了项目。我们在美国、澳大利亚都经历过这样的遭遇。所以说,这是经常发生的,是很正常的。一般来说,一届政府的执政时间是四到五年,而庞大的工程的建设周期要长得多。高铁的竞争尤为激烈,来自中国、韩国、日本、欧洲的企业常常会参与同一个项目的竞标。除了技术水平,能否获得订单还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如融资能力、当地政府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