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在最近几年非常火爆,一方面飞速的占据了 4 亿以上的月活跃用户,另一方面由于微信的粘性,围绕微信做文章的地下产业链开始活跃。不过在此我们不得不说微信的安全策略相对要成熟稳健得多,一直没有让地下产业链形成规模。
由于围绕微信引流的地下产业链都是移动流量,必须在移动端变现。在 2013 年中之前,大多微信引出来的流量是通过安卓app 的 CPA 激活变现。但是后来微信改变了策 略让微信自带浏览器无法直接下载安卓 app,让变现路线堵死,也让流量需求锐减。
2014 年开始,由于地下产业链中移动端流量更多的变现可能,让移动端流量需求增加不少, 但是由于微信的特殊性和安全性,也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所以目前微信流量只占据地下黑市流 量 5.12%的份额,和比较低的价格,不能不说和微信本身的地位很不相衬。
我们分析微信的地下产业链,是很矛盾的:在 2013 年上半年,几乎如史诗般精彩;但是到了2013 年下半年特别是 2014 年以后,微信生态的地下产业链逐渐枯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但是由于微信的地位,我们还是单独拿出来一个章节。
微信生态流量的获取和分发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直接添加引流、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号。我们将接下来分别分析这三个不同的方向。
微信号直接添加引流
和 QQ 一样,所有的添加好友的入口都会成为第一引流的选择,对于微信来说:摇一摇和附近的人,也成为了引流的第一选择。
2013 年,地下产业链围绕这两个入口不断的进行软件模拟和软件功能迭代。当时黑市上交易火爆的各种自动摇一摇和站街(把头像和签名起的比较诱惑,打开附近的人功能引流)软件, 都几乎是每天更新一次,配以出售的各种微信老号、海外号等等,还是可以获取很大的流量。
在 2013 年初,有些地下产业用自动摇一摇,签名档加上诱惑的网页链接,配以安卓 app CPA 变现,可以做到月收入上千万的水平;也有采取站街软件引流,把网络黄色产业发展到数一数二的规模。而且由于利益的驱动,在黑市上甚至引起多重势力各种攻击手段火并的状况。
但是 2013 年随着微信安全策略的不断升级,这些手法也慢慢的退出历史舞台,相关人员也开始放弃了微信,转而把目光转向了陌陌等其他移动社交软件,或者放弃。而目前市场上各种打着微信自动摇一摇和站街的软件,也都是来骗小白而已。
这一方面是微信安全策略的升级对这些软件本身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由于之前我们所说的微信对安卓 app下载的禁止,让微信的流量一直没有好的变现方式,也导致了地下产业链的需求变小,价格一直比较低。
微信大多数流量只能在朋友圈内搞电商变现,由于朋友圈电商的特殊熟人属性,导致了附近的人和摇一摇入口都变成了真正添加朋友的入口,也从软件模拟作业,发展到如今的人肉手动模式。
而黑市上出售的,也从站街软件、引流软件、自动摇一摇软件、自动打招呼软件,变成了加满 5000 每一地区特定好友的微信号。而这些微信号的变现方式,则是通过朋友圈的流量进行变 现。
微信朋友圈推广
在 2013 年之前,有各种互联网地下产业链常用的欺骗性的引诱转发刷屏,配以各种的 流量变现。但是微信的策略的不断升级,这些手段也被禁止。
而还有一部分采购这类微信号传播微信公众账号,获取更多的粉丝,但是也不成气候。
微信公众平台地下产业链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刚刚推出之际,比现在要热闹得多。在 2013 年早期,由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查询入口还不像现在这么深,而且对于一些特殊关键词的查询并没有禁止,所有产生了很多吃 查询流量产生自然增长的大号。
当时由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注册也没有人工审核,有很多地下产业,直接注册成千上万的公众账号,都是包括一些“美女”、“丝袜”、“明星名字”类似关键词,很快获取大量的流量。这些号码,再配合互推,在 2013 年年初,就聚集了一些超级大号,和搜索长尾带来的大量的垃圾号码。当然这些号码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安全策略一次次的升级,和对这些垃圾号码的一次次打击,都慢慢的销声匿迹了。
2014 年后,地下产业链主要采取“养殖场”的玩法。
所谓的养殖场,就是一些利于传播的公众号互推,并且利用大号带或者直接投放微信广 点通的公众号广告,快速的让 10 个或者更多的一组公众号达到总数 100w 的粉丝数,然后在黑市上出售。由于采取了互推,并且文章比较容易在朋友圈传播,所以 100w 粉丝的成本并不 高,一般情况下在几十万的水平。但是卖给一些培训变现、或者等待微信公众号红利的投资 者,还是可以卖出百万以上的高价格。
养殖场的玩法其实几乎已经算是正常,并不能是黑产灰产的性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微信公众号的火爆,也带动了第三方开发机构、和代运营的组织。这些开 发和代运营机构有时候也会参与地下黑市交易,主要是把手中掌握的号码指向的第三方网页, 加入黑链,再次出售。由于相关的数量巨大,也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总之,微信生态的地下产业链,已经算是凋零到几乎不值一提的地步了。这可以说是微信产品 本身的安全策略的成功,和运营的成熟。在另一方面上讲,也是一个打造产品生态,并不依靠 地下产业养分的典型的案例,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