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特别喜欢嚼槟榔,有人喜欢它的爽辣,有人钟情它的醉劲。可湖南本地不产槟榔,却能吃掉市场上一半的槟榔。海南是中国最大的槟榔产地,大多数却被运往湖南制成干果食品。槟榔产业发展繁荣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历史和源由,让这颗小小的槟榔在湖湘大地上扎根、发芽、壮大呢?
湖南深加工后的干槟榔
扎根:槟榔丰富的药用价值,是湖南槟榔在民间盛行的起源
“槟榔越嚼越有劲,这口出来那口进,交朋结友打园台,避瘟开胃解油性。”这是一首流传在湖南街头巷尾的民谣。距离海南千里之外的湖南,并不种植槟榔,为何有如此深厚的槟榔文化习俗?
关于湖南食用槟榔的起源,有许多传说故事。而这些传说,均与槟榔的“神奇疗效”有关。
《湘上痴脱难杂录》记载:明末清初,湖广总督何腾蛟与李闯王夫人及其部将联合抗清。由于督师的将帅不团结,削弱了抗清力量,何腾蛟为了解决矛盾,带领人马从衡阳来到湘潭,与清军相遇。时值,顺治六年初,清握金亲王因湘潭人民助何抗清,下令屠城九日,杀得湘潭尸横遍地,不下十万,所剩户不上三四十,人不满百口。其时有安徽商人,程某来潭,得知老僧收白骨,以嚼槟榔避秽,才得以解除瘟疫之害,重整家园。
又有一说法,据《湘潭县志•卷三十四》中记载:“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县境大疫,居民犯臌胀病,县令白璟要患者嚼药用槟榔,臌胀消失。此后,原患者常嚼,未患者也嚼,久而久之,槟榔成为县人独特的嗜好,成为迎宾待客不可缺少的食品。”为了预防瘟疫复发,湖南各地纷纷仿效,从海南引进槟榔作为一种治病的良药,并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中医药材里的药用槟榔
可见,槟榔不管从“瘟疫说”、“药材说”等源起,还是到现代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槟榔的药用价值都是得到历史和时间的验证的,而槟榔在湖南的盛行更是随着历史、习俗、社会发展必然演变的结果。
生长:槟榔的劲道爽辣,是表达湖南人爱交朋友的“最IN社交单品”
“烟酒槟榔茶,吃了往上爬“。这是湖南人日常生活中的一句口头禅。“爬”这一字可是别有韵味,一是表示吃了这四件就“爬”上床安心睡觉,二是寄托着事业、学业“步步高升”美好寓意。
在湖南传统喜宴礼节中,仍然保留着送槟榔的习俗。新婚喜事时,新郎、新娘赠予宾客湖南槟榔,这时宾客赞道:“新娘槟榔两头翘,一口两口我不要,三口四口不为多,我要五子大登科。”在各种婚礼、生辰、乔迁等喜宴中,槟榔是礼品盘、礼品袋中的吉祥之物,取避邪消灾,升官发财之意。湖南人出门办事时、见客户谈生意时,同样也会买上几袋高端上档次槟榔,见面时将湖南槟榔作为礼品递上,礼节到了,面子也到了,在陌生人互相寒暄前,递上一口槟榔,也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槟榔从最开始的药用价值,到现在走进寻常生活,更多的是扮演着社交礼仪、休闲食品的角色。颇具湖南特色的槟榔,不仅辣味十足,还总能激发人们内心固有的侠义豪情,这正和湖南人“恰的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性格十分吻合。
壮大:行业规范管控,是推动湖南槟榔产业化发展的源动力
槟榔之所以会传承至今,并在这片“山水构架骨骼,文化填充血肉”的湖湘大地上发扬光大,除了有湖南槟榔悠久的历史与湖南人特有的社交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与湖南槟榔行业的规范化管控、创新工艺、新颖产品、技术设备升级等都息息相关。
尽管槟榔原产地不是湖南,但槟榔在湖南近40年的产业化发展中,大部分企业已经实现了洗籽、发籽、切籽、封口、包装等方面的机械自动化,并在湖南槟榔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下,各企业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逐步摆脱了粗犷发展阶段,实现精细化、自动化绿色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化生产正规军”已经成为湖南槟榔产业另一代名词,他们不仅有严格的生产标准,而且有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的支撑,安全质量与其他食品行业一样完全能得到保障。
随着社会的发展,湖南槟榔的嚼食方式也在不断改进,除了有普通的干槟榔,还增加了如芝麻、桂花、薄荷、奶油、干槟榔、湿槟榔等多口味多品种,以符合各类人群的口味。
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全国槟榔产业年产值达400亿元,其中湖南占了四分之三,年产值达300亿元,相关从业者逾30万人,槟榔行业俨然已成为湖南颇为特色的产业名片。
香甜可口的芝麻槟榔
槟榔在湖南这片土地上生根四百余年,众说纷纭的槟榔传说诠释着湖南槟榔的丰富历史,代表了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湖湘精神。可见,对于湖南人民来说,槟榔不只是一种零食,它更是湖南人社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当你感叹于湖南槟榔产业的繁荣景象时,也不要忘了,繁荣的背后,是无数槟榔商人开拓市场、创造品牌的浴血奋战。是他们坚守品质安全,保护湖南槟榔行业形象的责任与使命。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故本网对其真实性不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网站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