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说:一两虫草三两金。虫草,原本只是冬虫夏草的简称。但因为冬虫夏草资源的逐年递减,各类“虫草”竞相出现,虫草已成为一个行业。
上世纪70年代,冬虫夏草与人参、鹿茸同视作传统滋补品的“中药三宝”。
为迎合市场需求,很多叫“虫草”的新产品不断涌现,比如,分布于湖南、安徽、广西等地的亚香棒虫草,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等地的凉山虫草、地蚕、白僵蚕,利益驱使下,虫草行业乱象丛生,很多虫草外观和真正的冬虫夏草肉眼几乎难以区别,但营养成分却有天壤之别。
2016年2月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其官网发布《关于冬虫夏草类产品的消费提示》,短短161个字,给虫草行业乱象敲响了警钟。
该提示称,食药监总局组织开展了对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粉及纯粉片产品的监测检验。检验的产品中,砷含量为4.4~9.9毫克/千克,而国家标准限量值为1.0毫克/千克,超标四倍以上。专家指出,长期食用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粉及纯粉片等产品会造成砷过量摄入,存在较高风险。
此外对环境的破坏,是虫草行业带来的另一恶果,近十余年,冬虫夏草价格以几何级的增长,挖采者人数空前膨胀,不少地区过度采挖,甚至竭泽而渔。在青海境内,虫草滥挖现象,已经触目惊心。
冬虫夏草的行业乱象,呼唤着“替代品”的出现。许多科研机构试图人工培育冬虫夏草,但遭遇失败。一种名叫“蛹虫草”的虫草,因其营养成分和功效可以比美冬虫夏草,又能实现人工培育,近几年被推到了行业的前沿,成为“虫草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