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娱乐 > 音乐

第30期 中国电影和互联网做朋友也打不过好莱坞(图文)

2015-06-19 来源: 网易 作者: 一路向东
摘要: “互联网+”最早于2012年提出,意为互联网+不特定传统行业,是一个旨在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利用互联网在传统行业中实现资源整合与配置优化的概念。随着2014年

 “互联网+”最早于2012年提出,意为互联网+不特定传统行业,是一个旨在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利用互联网在传统行业中实现资源整合与配置优化的概念。随着2014年互联网企业全面进军电影业,“互联网+”成为大数据之后又一个被推上前台以证明互联网行业具备颠覆一切传统行业优越性的特质。

今年早些时候,国家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样提及“互联网+”的概念,表示要以“互联网+”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与此同时,国家设立了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产业创新。

"互联网+"与电影行业的过往与现在

早在2011年,互联网巨头腾讯便为国内民营电影公司巨头华谊兄弟投资4.5亿。也是在这一年,视频网站起家的乐视挖走光线影业总裁张昭,成立乐视影业,成为第一家互联网行业控制的电影公司。尽管自成立之日起,乐视影业的定位就是"互联网时代的电影公司",其互联网特性并未在最初的日子里显现。

这些互联网行业早期的影视尝试,仍然停留在资本和地面发行的领域,要么没有直接进入,要么仍是传统运作。搜狐、腾讯、优酷等巨头,更多在以烧钱砸美剧的方式与影视行业发生着关系。

2013年初,一部美剧的走红让寻找风口的互联网思维者们如获至宝。Netflix的首部原创剧集《纸牌屋》改变了美国视频网站的生态,在有线台集体雄起之后,Netflix、Hulu、雅虎以及亚马逊等视频网站也纷纷加入电视剧战局。其中,作为噱头的"大数据"被大洋彼岸的互联网从业者们当了真。一时间,无论行业巨头还是咖啡馆里聊创业的路人,都把这个词当成了成功的不二法宝。由大数据引申开来的,是"小鲜肉"和粉丝经济的走红。对于大数据,国内影视行业巨头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认为,作为专业的电影公司,所有的数据都在日常关注的范围之内。但是电影的精神,不是硬梆梆的数据。"我找来的很多新导演拍他们的第一部影片,没有一个数据可以告诉我,其中哪一个人的处女作是有可能成功的。"

2014年初,美剧禁令消息的传出,为每年投入6、7亿人民币用以购买版权的视频网站敲响警钟,搜狐、腾讯、爱奇艺、优酷纷纷筹备起原创剧,并分别成立影视公司,正式开始进军影视行业。而互联网三巨头之一的阿里巴巴,也在2014年收购文化中国,成立阿里影业,推出了众筹产品"娱乐宝"。

善于打造概念的互联网进入电影行业后,抛出了"IP"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出现,让苦于作为艺术产品的电影难以轻松获取稳定创意来源的互联网企业看到希望,如今"IP"的野蛮的生长已经到了连新华字典都被"IP"的地步。对此,博纳影业总裁于冬表示,IP不是剧本,而是创意的原始素材。要转化成剧本,需要创意人才。这一环节体现了电影产业作为创意产业而非快销行业的价值。电影《煎饼侠》的制片人陈祉希也认为,好IP不等于好电影。"如果大鹏找我做《屌丝男士》电影版,我不会答应他的。《屌丝男士》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IP,但是他并不适合电影的表现形式。"

也不是每一位电影人都在抗拒互联网。儒意影业执行董事柯利明是互联网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通过互联网,自己找到了很多的故事。"通过互联网知道了筷子兄弟,因为看了《老男孩》的视频。大部分的原材料、故事、认识的人、工作方法,都通过互联网在完成。因为我觉得互联网给了一个非常透明、非常民主。"

"互联网+"对抗好莱坞?

于冬对"大数据"引发的粉丝经济和"IP"的狂热不太感冒。曾经认为电影公司都将为BAT打工的他如今觉得互联网没有带来什么剧变。"面对强大资本和强大外来影片的冲击,会形成这个产业迅速的转向,或是我们的电影工业可能因此停滞。很多的电影投资商投机行为转向去拍短小的或者是短视频的,或者是粉丝效应的逐利的影视作品。造成的结果就是整个中国电影的工业水平的下降或者是停滞,没有人再去拍大片,没有人再组织强大的电影内容,去迎战好莱坞电影。"

而王长田在与360合作,尝试推出互联网院线付费播放。他希望这个网站可以做成中国的Netflix,同时他也认为,好莱坞的电影公司过于传统,身上扛了太多包袱。"美国的电影公司,实际上比我们背负了更加沉重的传统的包袱。我并不认为现在是好莱坞电影公司的黄金时期,事实上他们形成了很多传统的习惯,在我看来是非常原始和落后的。当然他们有先进的东西,比如说人才、工业流程以及对电影的管理规范,这都是非常好的,他们工作效率非常之高。电影非常的刻板和套路化,多数电影生产出来都非常的套路化,有一些电影的标准,他们中小影片的电影的标准实际上比我们的标准还要低。而他们的大片花的钱太多了,一个影片动不动一亿五美金、两亿美金,我想以中国电影行业的效率和拼劲,如果给我们两亿美金制作一个影片,我们会做得比它更好,这没有什么妄自菲薄的东西。加上现在互联网对我们的改变,源于它的深度和广度超过了对美国电影公司,在中国,远远超过了在美国的改变。现在我非常有信心,中国的电影行业,我认为用几年或者十几年的时间,走完美国电影公司大概几十年、上百年这样一个历程。"

于冬并不同意,他认为超级大片正是如今好莱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而对于中国电影,恰恰在互联网大聚进军的过去一年中,正在迅速走向粉丝电影。包括综艺电影、青春电影在内,粉丝经济把中国电影拉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如今中国电影真正的商业大片或者具备工业规格的电影非常稀缺,每家公司可能仅有的一两部。在这个条件下,其实中国电影面临的危机是非常大的,我们辛辛苦苦,每年五千张荧幕,每张荧幕平均在三百万到五百万的投资规模,一年几十个亿投下去的院线的增长,荧幕数量的增长,实际上是把这些荧幕市场体验型的电影院的消费市场拱手相让给好莱坞。我们现在看到粉丝电影已经到了一定的极限,在院线市场上面,六个亿,过不去,很难了。但是美国大片一来,十五个亿,今年这样量级的片子,从现在开始到2018年,看看好莱坞的片单,都是这样大制作的续集电影、工业电影科技电影,这变成一个常态。如果每年有十部,不要说34部,有十年部每年在15亿到20亿量级的电影,在中国市场,带来的是横扫中国的票房收入,我们根本挡不住。"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