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档案日。在第13个国际档案日来临之际,都江堰市创新主办了一场“不再沉默的烟尘岁月—敏敏带您云上观档”直播活动,给网友献上了一场穿越历史的人文档案盛宴。
蝉鸣山幽,这场酝酿了数月的“云上观档”于9日上午10点开播,无数“档案爱好者”跟随主播的脚步,走进安静的博物馆,俯拾都江堰的千年文化精粹。此次特殊的档案直播,立足于档案中珍贵文物史料,以展览中的都江堰珍贵文物为线索,通过石刻鉴赏、碑文解读、遗迹寻踪对都江堰的历史层层拾遗,以独特的实物档案视角带领大家唤醒沉默的烟尘岁月,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史料解读都江堰纵贯古今的人文风韵。
这场经过精心设计的直播“玄机”可不少。
为时不长的直播中,凝聚了都江堰档案人和博物馆专家团队的心血和汗水,主播上万字的解说词几经锤炼,最终才给市民呈现出这场“云档案”盛宴。博物馆的文物专家不仅对石刻碑文如数家珍,对其背后的学术典故更是了然于胸,而都江堰市委办公室(市档案局)的同事们,则更专注于如何让更多普通人透过这些“实物档案”了解都江堰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历程。由市档案局和档案馆普通工作人员担任的主播,虽然不专业,但是接地气。直播被巧妙划分成石刻文物展览加外景溯源寻踪两个部分,而内容则根据展览路线,涵盖了生产生活、风土习俗、人文精神三个方面,从工艺技巧中解读都江堰历史上的名人及其造诣,于艺术审美里寻踪都江堰的人文精神脉络。
都江堰博物馆,石刻实物档案
更让这次直播备受瞩目的是,画面里出现的大多数珍宝应该都是第一次“云游”展出。从汉代石碑到唐代造像,从石刻艺术到石经残块,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和“档案”研究价值。直播中介绍的《建安四年正月中旬故监北江塴大守守史郭择赵汜碑》(简称《建安四年碑》),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它呈现的不止是汉代成熟隶书的隽美和石刻工匠们无与伦比的雕刻造诣,其414个字刻录的守史郭择、赵汜监修北江堋(即都江堰)史料,更生动展现了当时的水利制度和修堰成果,为无数“档案人”和研究学者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记载,进一步反映了文物作为“实物”档案保存和修复工作背后的艰辛和实用价值。
都江堰博物馆,石刻经板实物档案
提到都江堰水利工程,直播镜头连线到了伏龙观正殿,主播月月带大家瞻仰了太守“李冰”石像。“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由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作为都江堰治水历史上的最大功臣,李冰贡献的不止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有远见地将无数水利技术、治水技巧刻于石碑,让最有价值的“都江堰治水”档案存续于今。
除了记载丰富、雕刻精湛的字碑之外,体现人文艺术的石刻也颇有看点。一幅《各占一枝春》石刻,鸟儿羽翼生动,绽放的花朵似要破壁而出,雕刻工艺出神入化、妙不可言。另一幅《青城全图》石刻,更让人叹为观止——得益于“云上观档”的直播技术,摄影师将镜头攀上了海拔1200多米的青城山天师洞,首次向市民展出藏于三清大殿背后的石刻原图。这幅石刻画作离地2米,面积约12平方米,由民国灌县(今都江堰)知名画师陈星南于1927年中秋节前夕创作。全图以都江堰西赵公山、青城前后山为主,兼带灌县古城,完整呈现了都江堰宫观庙宇几十处、各式大小桥梁23座,并清楚标注地名100多处,拿它和近现代都江堰的全景图片对比,就能完整呈现出都江堰自民国以来的发展变迁,堪称都江堰的《清明上河图》。
天师洞,青城全景图
整场直播过程中主播敏敏不时向网友提问,还加入抽奖赠礼环节,增强了互动性。据统计,都江堰的首场直播吸引了数万网友围观,人气十足。“相比书籍和纪录片,直播的画面虽然不够精致,但也不失为一种更新颖的宣传形式。”市民刘女士疫情期间已经看过布达拉宫、故宫等多个博物馆的直播。“虽然不能身临其境,但直播胜在可以足不出户、云上游览。”一些市民表示,经过直播“科普”,他们更有实地观看的愿望。网友李先生表示,他已经在为自己规划一次四川都江堰之旅:“都江堰是一个底蕴深厚的城市,能留下这样的文化瑰宝是我们的幸运,也让我们明白保存这些珍贵档案的价值所在。”
“磐石有灵”,文物是鲜活的历史。
“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人们渴求历史文物之美和它们背后所蕴藏的知识和故事,正是这些实物档案的价值所在,也是档案带给社会的实际意义。唤醒烟尘岁月,解读千年精粹,为时不长的直播宣传活动,透过都江堰的文化瑰宝,不仅拉近了我们与档案的距离,也让公众进一步认识了档案价值、增强了档案意识,更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档案工作的良好氛围。
(作者:青城岚)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故本网对其真实性不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网站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