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商业

西安工业经济主战场上的创新“区”动力

2022-05-05 17:36:23 来源: 网络投稿 作者: 亚伦
摘要:新华财经西安4月29日电 初看西安经开区,一切好像都符合关于一个传统“工业区”的想象:规整的建筑;如潮汐般准时出现人流的高峰;企业里统一的工装;开阔高挑的车间里弥散着受了

新华财经西安4月29日电    初看西安经开区,一切好像都符合于一个传统“工业区”的想象:规整的建筑;如潮汐般准时出现人流的高峰;企业里统一的工装;开阔高挑的车间里弥散着受了温度的机油和金属的味道,机器或高或低的轰鸣,透着一种冷静的气息——每间厂房里都只有很少的工人在操纵。一切都似乎按部就班,经年不变。只有太阳下的街旁和厂区里,一树树应季的花开得灿烂,提醒着四季流转。

细细走过,这样低调平实的环境之中却让人忍不住不时“哇塞”:年代感十足的厂房里,经过一台台机器如接力棒似的传递,一砣一人合围大小的合金锭最终被拉成一束比发丝更细的微米级线材——它们曾是人类“人造太阳”计划的关键材料,如今已经广泛应用于高端MRI医疗诊断设备;一根根看上去平平无奇的金属棒,组合起来便是控制核反应速率的核心所在;一栋略显破旧的小楼里,诞生了集加速器和伽马刀于一体的肿瘤治疗“超级武器”;从泾渭新城运出的近百万辆商用卡车上,搭载着汽车“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精细服务……

“这里是西安创新发展的宝地和福地。”西安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蔺建文介绍,作为一个以工业立区的开发区,创新是经开区多年发展的生命线,未来,也以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希望将创新能力辐射西北,成为国内重要的创新高地。

根植产业搞创新早已融入基因

西安市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以经开区、渭北新城、阎良区为载体,打造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带。经开区科技局局长徐伟介绍,根植于产业的创新早已融入经开区的基因,很多年前就开始了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探索。

例如在我国重型军车的主要研发生产基地和大型全系列商用车制造企业陕西汽车控股集团,不但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内一流的重卡新能源研究开发与应用实验室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专家工作站,还建设了集创新孵化、研发设计、中试试验、生产制造、供应链服务等于一体的零部件产业聚集区,打造了“商用车车架智能制造平台”“商用车协同研发平台”“商用汽车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平台”等一系列创新平台。围绕新能源汽车及汽车电子、智能网联、车联网、智能制造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发与制造等领域,带动了汉德车桥、法士特齿轮、康明斯发动机、万方汽车零部件、天行健车联网等116家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和协同创新企业。

“我们是陕汽集团强调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产物。” 陕西天行健车联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继君介绍,2012年,陕汽推出天行健车联网服务系统,打破了我国重卡行业长期以来“有品牌没服务,有服务无品牌”的尴尬局面,也颠覆了重卡领域用户传统的行车、管车模式。“通过我们的微信小程序,终端用户可以掌握车辆实时运行情况,便于灵活调配运力,提升承揽货物的竞争力,他们的家人也可以及时了解车辆运营情况,与司乘之间建立起一条亲情与安全的信息纽带。”据介绍,目前,天行健系统在网车辆数突破95万辆,日均在线车辆70余万,采集整车各类数据1000余项,每秒接收120万条数据,7*24小时呼叫中心随时接受用户的第一手信息。2021年,天行健车联网自主开发全新架构的新一代“双活”数据平台,实现了车联网领域核心自研能力跨越式突破。

天行健是陕汽“大中小融通”协同创新链条上的一环,陕汽对商用车“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的模式创新,是在多年构建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支持下实现的。“未来,基于用户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商业开发,会是陕汽版图上新的蓝海。”西安经开区发展改革局副主任赵锐表示,服务制造业是经开区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延链补链的重要方向,这些创新需求都是企业基于自身发展不断生发的。

面向国家和人民的需求搞创新方能生生不息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走过经开区,发现企业对此有着深切的体悟。

“自从2010年起,我国的核电站就再也没有进口过一根控制棒。” 诺博尔稀贵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昊说起核电站控制棒的国产化之路,激动不已。

“我们突破了超导核磁共振成像仪(MRI)用超导线材制造核心技术以后,国内MRI仪器的价格迅速降低了一半,普及率大大提高。” 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副总经理杜予晅不无自豪,目前公司生产的MRI超导线材已对GE、西门子、上海联影等国内外主要医疗影像设备供应商供货,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30%。

“2000年,我们就提出了‘新年新话题,不买进口扩增仪’。”回忆当年这个看起来有些遥不可及的宣传语,天隆科技首席技术官苗保民显得百感交集。如今,天隆的仪器试剂已经装备国内数千家医院、疾控中心、第三方检验所,成为抗击新冠疫情的中流砥柱,更将产品出口至欧美、中东、东南亚、非洲等70余各国家和地区,让“中国智造”走向了世界。

“国家急需就是我们聚焦突破的方向。”遭遇过种种“卡脖子”,西安经开区的企业对自主创新和国产替代有着更执着的追求。

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国产大飞机、“华龙一号”核电、全超导核聚变装置……这些“大国重器”的铸就都能在西安经开区找到功臣。

徐伟介绍,经开区的不少企业在完成国之脊梁的使命同时,还主动肩负起了“让尖端科技惠及千家万户”的产业化使命:为参与“人造太阳”工程而成立的西部超导推动了超导材料在医学影像、重离子、质子加速器肿瘤治疗、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污水处理等众多领域的新应用;打破了电子束3D打印国际垄断的赛隆金属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新型钽金属骨科植入物的打印和临床应用;研发应急血样检测设备的天隆科技成为抗击疫情的生力军。“为国家战略搞创新,往往需要不计代价。但对于企业来说,面向市场需求的发展才能生生不息。”

让科研人员和企业都能安心搞创新就是开发区的使命

每条创新之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科技突破难,产业化之路往往更为不易。创业之初,天隆科技的创始人彭年才在推介中遭遇了种种“礼貌的冷遇”。

陈昊说,企业对最新的科技成果有着热切的渴求,但是远远承担不起基础研究的成本,“特别需要打通中间的信息渠道。”

长期以来,基础研究投入大产出慢、中试环节高投入高风险又“无名无利”、科研人员不擅长经营管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重重壁垒,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一直是制约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步伐的重要因素。

杜予晅表示,西北超导等经开区新材料产业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身后有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有色院)这样一个强大的“孵化器”。

西北有色院采用“科研—中试—产业三位一体”的创新运行模式,需要大量技术集成和资金投入的基础研究和中试环节由研究院承担。“企业可以专心围绕实际产业发展的需求创新,让我们的研发人员到生产一线去做科研。” 杜予晅介绍,尤其是中试环节,过去是企业和科技人员都不愿意做的,西北有色院通过设立稀有金属材料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将中试平台纳入常规发展,挑选出成熟的科研成果进行中试验证,推动新产品开发和已有产品升级,当前,西北有色院成果转化率超过70%。

徐伟介绍,西北有色院目前控股参股的高新技术企业40家,已经在经开区引领形成了新材料产业生态圈,并且正在逐步走出有色院的围墙,打破过去院内循环、自主孵化的局限,打造具备开放培育、融合助力特点的西北有色院“2.0版”

“这些企业吸纳了很多人才,也成就了大量人才。像有色院体系,普遍推行员工持股,已经培育了好几家上市公司,让一大批科技人员富了起来,形成很好的示范效应。”徐伟说,经开区正在依托获批西安首家“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吸纳国内外科技人才,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能力。

蔺建文表示,经开区将通过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带引领提升工程、高质量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提升工程、产业链创新链“两链融合”提升工程、科技企业成长梯队引培提升工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工程、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提升工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工程、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工程、创新创业创造生态体系建设工程等“九大工程”体系,持续激发科技创新动能,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顶天立地”,小微创新“铺天盖地”的创新格局,可期。



本文地址:https://www.xwkx.net/xw/178336.html -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故本网对其真实性不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网站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