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

寻访烈属忆衷情 传承精神谱新篇

2024-08-12 12:58:05 来源:快讯网 编辑:郑涵
摘要:为了深入挖掘学习瑞金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2024年7月12日苏州大学“习法逐梦、明法笃行”党员志愿服务团深入华屋村和革命烈士纪念园,与革命先烈的后人进行访谈,了解学习先

为了深入挖掘学习瑞金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2024年7月12日苏州大学“习法逐梦、明法笃行”党员志愿服务团深入华屋村和革命烈士纪念园,与革命先烈的后人进行访谈,了解学习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和伟大精神。

苏州大学“习法逐梦、明法笃行”党员志愿服务团由党员教师和优秀团员、以及两名退伍军人组成。团队的多元性决定了这支队伍在使命传承方面的特殊意义。

烈士纪念园致敬英魂,倾听"八子参军"悲壮故事

实践团的第一站是革命烈士纪念园。进入园中,映入眼帘的是高大庄严的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之下书写着英雄的功勋和伟绩,诉说着历史的回响和延续。在革命烈士纪念园的学习咨询站,实践团工作人员展开深入交流访谈。期间,工作人员述了“八子参军”和“十七棵松”的故事。

“八子参军”讲的是瑞金杨荣显前辈在苏维埃临时政府建立后,果断地将大儿子和二儿子送去参军,紧接着他的八个儿子都积极投身于维护苏维埃政府的斗争之中。可叹的是最终竟无一人生还。在杨荣显前辈临终之时,甚至没有一个儿子可以守在他的身边。杨荣显前辈的八个儿子将青春献给了革命,将生命献给了革命。

华屋村青松铭记英魂,红色传承彰显家国担当

而十七棵松的故事就发生在实践团的第二个目的地——华屋村。华屋村依山而建,村后是一道后龙山,成弓状形环抱着整个村庄。在它的背脊上长着一片茂密的林子,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17棵顶天立地、直指苍穹的青松。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在革命时的扩红队的唢呐、山歌中,正忙于秋收的华屋村子弟纷纷应征入伍,投身于革命建设。部队马上就要启程转移,他们的父母也知道儿子们面临的是流血牺牲,仍然大义地表示:“种棵树吧,树有根,人“光荣”了,根还在。”就这样,英雄们踏上征途,留给家乡和家人的就只剩下了松树的思念。

在与华屋村村民交谈过程中,村民们告诉实践团当年十七位子弟兵中最小的只有15岁。瞻仰山上的碑文,烈士们的年纪都不过25岁,在华屋村43户人家中,每家都有参军入伍的子弟。到了如今的和平年代,华屋村家家户户仍以参军入伍保家卫国为荣,这是责任的担当,更是使命的传承。

image.png

图为实践团在华屋村听村民讲述先烈们的故事

“十七棵松”屹立于华屋村的身后,“十七棵松”的精神也永垂不朽。

学习完英杰们的事迹后,实践团队员们来到了革命烈士纪念馆正厅,向革命烈士献花。“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镌刻于缎带之上,实践团队员们将内心的敬仰和歌颂之情化作庄重严肃的三鞠躬。

image.png

图为实践团在革命烈士纪念馆向先烈们致敬

草鞋编织的忠贞传奇

随后,实践团的队员们来到了中央苏区军事博览园。园中有一位女子的雕塑,她的表情果敢刚毅,眼神望向远方,似乎在期盼着什么,又似乎在送别着什么。她的身旁是几十双草鞋,这样的设计令人疑惑。实践团询问工作人员得知,这是“共和国第一军嫂”烈属陈发姑。在红军动员群众时,陈发姑听到了红军打土豪劣绅的主张,立刻支持丈夫加入红军。但是丈夫是家中独子,是顶梁柱。陈发姑以一己之力担下整个家庭的劳作任务,只为了让丈夫加入红军队伍。陈发姑的丈夫参军后,她坚持每年为丈夫编织一双草鞋。丈夫一年不回,她就再编一双。这样一编,就是整整75年。陈发姑的身边的七十五双草鞋,是她的忠贞与专一,是革命烈属对革命无条件的支持,是光荣之家无私的奉献与牺牲。

image.png

图为陈发姑雕塑

倾听瑞金英烈的故事,实践团的成员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悲叹于革命牺牲的惨烈,感慨于烈士及家属的大无畏精神。无言可述,心中只剩敬畏二字。

瑞金,这座见证了长征起始的光荣之城,在革命烈士的护卫之下熠熠生辉。

image.png

图为“习法逐梦,明法笃行”实践团的合影

供稿:郑涵


本文地址:https://www.xwkx.net/jiaoyu/187293.html -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故本网对其真实性不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本网站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09 - 2023 www.xwkx.net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内容申诉 | 联系我们 | 京ICP备180220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