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热点聚焦

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航天员将进入医学隔离

2016-11-19 来源: 网易 作者:
摘要:(原标题: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航天员将进入医学隔离)神舟十一号返回舱成功着陆后,工作人员在对返回舱进行处置 新华社发据新华社电 记者从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总指挥部

(原标题: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航天员将进入医学隔离)

神舟十一号返回舱成功着陆后,工作人员在对返回舱进行处置

神舟十一号返回舱成功着陆后,工作人员在对返回舱进行处置 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电 记者从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总指挥部了解到,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身体状态良好,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13时1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出返回指令,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

13时59分,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着陆场站及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第一时间到达返回舱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并向任务总指挥部报告了情况。

18日晚,景海鹏、陈冬乘坐专机从内蒙古平安飞抵北京。

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部长、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张又侠到机场迎接。

据介绍,两名航天员将进入医学隔离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

神舟十一号飞船于10月17日7时30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宫二号对接形成组合体,两名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进行了为期30天的驻留,在轨飞行期间完成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关负责人表示,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成果,为后续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航天员返回第一餐吃了啥?

蘑菇炖鸡羊肉泡馍

航天员安全返回后进入医监医保直升机,换下航天服,检查完身体,紧接着就要吃上一餐饭。连续吃了多天的罐头食品,回到家,航天员们最想吃的是什么呢?

(央视新闻客户端)

餐食风格:家常、清淡、地域特色;食谱确定:普遍口味加私人定制

荤菜:蘑菇炖鸡、白萝卜炖羊肉

主食:小馒头、花卷、米饭、二米粥

素菜:清炒小油菜、醋溜土豆丝、炝拌咸菜丝

小吃:羊肉泡馍

技术

5项关键技术助力神舟回家

据新华社电随着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18日的安全着陆,标志着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在这次任务中成功突破5项关键技术,为任务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高精度中长期定轨预报技术。天宫二号交会对接轨道为393公里,需在飞船发射前21天实施轨道维持,兼顾调相、圆化和轨道高度控制,对长时间轨道预报精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心利用天宫一号“393 10公里轨道确定与预报”拓展试验获取的轨道测量数据,通过对天宫二号精细化建模、大气密度估值与空间环境参数应用策略优化,有效提高了轨道预报精度。

二是393轨道远导控制策略设计与验证技术。神舟十一号飞船需具备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交会对接的能力。由于初始相位不同、轨道高度不同,中心重新设计了地面导引控制策略,验证轨道和控制精度,优化实施流程,同时重新制定相应的应急控制策略。

三是高精度短弧段快速测定轨技术。神舟十一号远距离导引第5次控制与自主导引段第一脉冲控制的时间间隔仅为2圈,定轨时间仅1圈,为短弧段定轨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中心自2014年底开始,持续开展了定轨精度分析与打靶仿真工作,通过优化算法、构建模型、压缩流程等一系列环节,研发出高精度短弧段快速测定轨技术,确保了任务中远距离导引控制的顺利实施。

四是返回前快速轨道控制技术。为验证飞船快速轨道控制能力,同时优化飞船返回再入品质,飞船返回前的轨道维持采用一圈内两次变轨的控制模式。

五是伴星飞越观测及驻留轨道控制技术。在组合体运行阶段,中心要控制伴星实现飞越观测组合体等试验。同时,还要实现驻留点捕获、保持、转移等复杂类型控制,驻留及飞越轨道精度要求高。中心综合分析了控制误差、大气密度、轨道衰减等影响因素,设计了伴随卫星飞越观测、驻留点捕获、驻留点移动重构等算法,实现了高精度的轨道控制。

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示意图

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示意图 新华社发

实验

为啥太空养的植物变矮?

航天员带回12种空间材料实验样品

18日,搭载两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返回。景海鹏、陈冬把在天宫二号中完成的科学实验样本同时带回。这些成果都会包括什么?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两位航天员带回了多项空间科学实验样本。包括尿液、唾液等生理样品,还有此前引人关注的蚕宝宝蚕茧、种植的生菜,而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将要带回空间材料实验样品和高等植物培育样本。此次天宫二号特别搭载了18种特殊材料,科学家们尝试通过在低重力环境下的高温加热,进行多种材料的相关探索,这其中,大部分都将带回地面。

天宫二号空间材料实验主任设计师潘明祥表示,航天员带回来12个科学实验的样品,包括半导体光电子材料,纳米及其复合材料,金属单晶生长等这些材料。另外6个样品是留轨的,为我们理解空间和地面的一些热传导等特性,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技术数据。

别看这些材料的名字一个个稀奇古怪,其实它们都是材料领域未来的“潜力股”。当这些材料在经过微重力条件下的培养加工后回到地面,科学家们就能更好地研究掌握,从而服务于我们未来的生产生活。

事实上,在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科学实验的同时,地面也有一套单独的系统对实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由于微重力环境在地面很难长时间模拟,实验中也会经常出现新的现象。比如这次,科学家们在高等植物的培养实验中发现,在太空生长的植物,不仅没有长高,反而变矮了。“原因我们就要拿到空间的数据来分析。”天宫二号高等植物培养实验科学负责人郑惠琼介绍。

同时,此次天宫二号上还首次搭载有植物从种子到长成,再到结出新种子的“二代种”培育实验,而普通的太空育种,只进行一代培育。这项新实验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同样让人期待。(据央视新闻客户端)

未来

我国空间站或成太空唯一

据新华社电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11月18日,他在内蒙古中部草原迎来了执行完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返回地球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两位战友。

记者:对中国的空间站有什么畅想?

杨利伟:国际空间站设计的退役时间是在2020年,但从目前看来,这个时间可能要推迟到2024年。如果它不继续超期服役,那到时候我们的空间站可能成为太空中唯一的空间站了。这对我国的载人航天、对人类探索太空,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我国的空间站,是国家级的太空实验平台,同时也赋予了它国际合作的功能。我们在3个舱段里面预留了部分作为国际合作的机柜,届时其他国家的航天员可以进入我们的空间站进行科学、医学、应用等方面的合作,也可以独立在我们的空间站进行驻留。今后,我们可能会和国外的航天员进行联合飞行,也可以为其他国家培养航天员,让他们搭乘中国的飞船进入太空,在空间站的舱内、舱外开展合作实验,实现资源共享。

记者: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处于什么地位?

杨利伟: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天宫二号是我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既处在实验室阶段——“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第二阶段的后期,又处在空间站阶段——“三步走”第三步的前期,所以说它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这次任务为今后长期飞行管理积累了经验。从长远来看,以后的飞行任务都将常态化。

(原标题: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航天员将进入医学隔离)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